台灣交響樂團2014年5月5日在台北音樂廳的音樂會,是樂團藝術顧問水藍三年任期內的最後一場演出。這場音樂會曲目安排雖以紀念理查德·施特勞斯150歲冥誕為名,實為一場“類”成績單的展現。在這紙成績單上,分數好壞不是水藍追求的重點,更多的是他對樂團的期許,以及樂團對於這位顧問的反饋。
說期許、論反饋,感覺很形式化。實情是,對於2015年慶祝成團70年的台灣交響樂團來說,如此“期許”所產生的正麵能量,如此“反饋”所發揮的正麵效應,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實在的一次。若以十年為一個單位,台灣交響樂團從團長到指揮,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是事實。水藍從就任到期滿,曆經四位團長,相較之下,他雖為顧問職,但每樂季平均8場到12場的演出,三年來的穩定度比團長來得高,時而發揮安定軍心的作用。
作為指揮水藍有幾項特質,他循循善誘,喜愛與團員溝通,訓練樂團的方式穩紮穩打。他經常強調,一般樂團若能以200%的熱情全力以赴,對他的意義勝過隻花20%力道的頂尖樂團。回看本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水藍便是以各種手段,激發樂團潛能,逼使團員自我成長。
音樂會第一首曲目,選自貝爾格《抒情組曲》的三樂章。十二音列、無調性的現代曲目,並不在台灣交響樂團習慣的曲目之列,原因在於現代音樂在台灣經常被視為票房毒藥,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於偏食。樂團鮮少觸碰這些曲目,訓練起來自然多了障礙。
台灣交響樂團的《抒情組曲》雖然難掩生澀,但明顯可感受其破除障礙的衝勁,此能量出自團員間的同心協力。水藍接任藝術顧問之後,聘請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出任駐團音樂家,他不時與團員合作室內樂,給予專業性的指導。團員在室內樂的互動中,逐步培養彼此的默契,各聲部間投入更多精力聆聽彼此。《抒情組曲》原為作曲家寫給弦樂四重奏的作品,之後才將其中數個樂章改編成弦樂合奏版本。試想水藍安排這首作品,一方麵擴展了樂團曲目,同時檢視樂團室內樂的學習成果。
音樂會第二首曲目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水藍邀來柏林愛樂的法國號首席多爾(Stefan Dohr)擔任獨奏。多爾一出“口”,法國號的聲量震天響,急速的音群、優美的線條,隻見他隨心駕馭。麵對多爾的高度音樂性和高超技巧,樂團的確隻能忠實扮演協奏的角色,但是在水藍充滿技巧的安排下,多爾的出現,更多的是正麵的鼓舞,其所施展的手法,在音樂會的壓軸曲目理查德·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中完美呈現。
《英雄的生涯》戲劇性的高潮迭起,樂曲中樂團首席有重要的獨奏片段,此外每個聲部均有平衡發揮的空間,其中法國號擔負重要任務,於此水藍商請多爾入列與法國號團員並肩吹奏,有了“老大”當肩膀,團員少了畏懼多了勇氣,也帶動樂團整體的自信。
在水藍適時的提點下,樂團平順地走向英雄的終點,這個終點對於理查德·施特勞斯來說是英雄的揮揮衣袖,對於樂團是三年的總結,以及另一“人生”的起始。台灣交響樂團2015年慶祝成立70周年,作為台灣曆史最悠久的樂團,過去十年樂團在顛簸中行進,最終戰勝過往的自己。度過三年藝術上較為穩定的學習生涯之後,2014年8月旅德指揮簡文彬將接掌藝術顧問一職,邁入70歲的樂團,如何超越當下的自己,還有另一場《英雄的生涯》在前麵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