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擊樂劇《木蘭》,三年過後的2013年推出新版。台灣人口有限、市場規模小,任何大型表演製作首演之後,在人力物力以及成本考慮下,再度搬演均受到限製。《木蘭》再度出征,雖名為“新版”,真實狀況是,此木蘭毫不保留地推翻過去的自己,基本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創作,如此果敢的顛覆,精益求精的氣魄,果真是女中豪傑。
擊樂劇場的型態,全球知名的要屬1994年成立、持續在紐約百老彙演出的STOMP及韓國的《亂打秀》等,兩者透過創意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凸顯打擊樂的趣味性,樹立商業打擊劇的典範。有成功範例在前,朱團大可依循相同模式打造出台灣版的STOMP,但若要展現能夠傲視世界舞台的原創力,勢必要闖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木蘭》90分鍾的演出,可被視為朱團過去25年來的積累,如果沒有長時間的開創與落實,恐難見《木蘭》從軍去。朱團之前借由不到十分鍾的《披京展擊》,摸索出擊樂和京劇同台的模式。經由無數的規劃、研發新樂器和新聲響,多次跨界的合作,促使樂團團員在演奏之外,學習運用肢體進行表達。2012在小巨蛋推出的《擊度震撼》,也累積和形成團隊大型製作的經驗和概念。
朱團透過《木蘭》定義的擊樂劇場,以音樂為依歸,台上3位京劇演員的加入,主要發揮畫龍點睛的功效,尤以飾演木蘭的武旦朱勝麗為最。音樂相對於戲劇、舞蹈等藝術顯得抽象,因此在製作中,京劇木蘭的任務在於構織觀眾眼中木蘭的形象和個性,但以整體藝術的角度來看,作曲家將京劇唱腔本身也視為音樂線條、創作聲部的一部分。
既然以音樂為中軸,今日的木蘭相較三年前的木蘭,更著重於擊樂與劇場兩者的統整與融合。首先在文本上,導演李小平跳出重釋曆史的宏大論述,而是集中刻畫木蘭內心的世界,以及心境投射出的事物,雖然在敘事格局上,比“舊版”顯得較為內縮,但也因此更聚焦,尤其彰顯音樂的特質——抒情本優於敘事。
在李小平與作曲家洪千惠的攜手下,擊樂試圖以各種形態進出舞台。音效上,可以聽到木蘭回憶兒時鞭炮聲,是豆子散在鼓皮上的聲響;左鄰右舍過年的熱鬧,是杯碗敲擊出的“七聲八響”。符號上,馬林巴琴緩緩徐徐地在舞台上推移,如同一具具從戰場送回的棺木,在旁的演奏家象征送靈人。角色上,團員扮馬,以腳踏聲模擬馬蹄聲;團員化為士兵,在台上施展京劇基本功法十八棍,耍棍之際結合節奏進行打擊,具趣味性更具戲劇張力。
京劇木蘭雖然以異質的身份介入,但在適當的鋪墊下,發揮了良好的效果。木蘭現身時,打擊樂最基本的功能是表現鑼鼓點,其次以音樂烘托木蘭的心境和刻畫環境氛圍,音樂成為木蘭自我觀照的一麵鏡子。“紅綾家別《離鄉》”是劇中對京劇和擊樂木蘭表達深刻的一個段落,是京劇木蘭朱勝麗和擊樂木蘭、樂團首席吳佩菁的對話,兩者的“聲音”重疊、分離又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