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首戰先零羌(1 / 2)

和叛軍以及羌人交戰,馬寧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從山丹軍馬場購買了大批的優良戰馬,近水樓台先得月嘛,然後將安定、北地、上郡三郡的郡國兵和邊軍以及羌人士兵統一整編成護羌軍。

以他和臧霸帶過來的一千禁軍以及燒何羌的三千羌騎為核心,馬寧又從漢軍和其他羌人部族裏麵挑選了四千人,組建了一支八千人的護羌軍,全部由騎兵組成。

根據他以往遊俠的經曆以及從軍這幾年的作戰經驗,馬寧對這支騎兵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並且大膽的進行了嚐試,效果非常的好。

這支護羌新軍擁有漢軍標準的強壯體魄、嚴明的軍紀和遊牧民族的騎射功夫,甚至是上馬就是輕騎兵,下馬就是標準的步兵,漢軍的強弩、長矛代替了羌人的角弓和鐵叉,黑鐵盔甲、青銅盔甲裝備到每一個人。

漢人和羌人打亂編組,馬寧要求他們明白每個人在戰場都是並肩作戰的兄弟,是可以把後背交給對方的,不分羌人、漢人,在護羌新軍,所有人的戰功獎賞是一樣的,沒有種族區分。

馬寧重新編組了護羌軍的建製,十人為一隊,設什長,五隊為一屯,設屯長,另外設一個書記官,負責統計軍功和軍紀,書記官必須識文斷字,十屯為一營,設軍侯和督導各一人,分別負責作戰和軍紀監督。

五營為一團,每團設軍司馬和監軍各一人,同樣是分別負責指揮作戰和軍紀監督、戰功統計,護羌軍現在就整編了三個團,馬寧、臧霸和麴義分別擔任三個團的軍司馬。

馬寧在組建護羌軍的時候,尤其注重官兵的文化素質,他優先挑選識字甚至是念過書的人加入護羌軍,反正這個時代的寒門子弟,要想進入仕途,參軍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

馬寧要求每個書記官在訓練之餘,都要教導本屯的官兵學習漢字,他認為讀書識字能夠讓一個人聰明起來,更能夠明事理,有利於訓練、作戰和保持嚴明的軍紀。

馬寧沒有想到這一舉措成為了馬寧所轄軍隊日後的一大特色,也是幫助他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巨大保障,雖然他自己也沒有領悟其中的全部道理,卻不影響他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馬寧從匈奴人和羌人那裏學到了很多騎射方麵的先進之處,並且加以改良,比如他給他的騎兵裝備了馬鞍和馬鐙,還給所有的戰馬打了馬掌。

馬鞍是跟羌人學的,這樣可以讓騎兵保持長久的戰鬥力,節省體力,增加舒適度,馬鐙則是跟匈奴人學的,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雙手,使得奔馳之中瞄準射箭成為可能。

馬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卻是幫助護羌軍裝備的秘密武器,取得更好的效果,馬掌則是從西域傳過來的,有利於增強戰馬的負重和長途奔襲的能力。

護羌軍的首戰就是攻打先零羌,馬寧首先放出消息,自己要攻打牢姐羌,一路上護羌軍都是大張旗鼓的前進,一直到達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