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轟……”
“呯呯呯……”
戰船還沒有靠近,火炮和燧發槍聲就已經連綿不斷的響了起來。
明軍火力的密集,打的岸上的少數安南人非死即傷,倉皇而逃。
戰船一靠近港口還沒停穩,船上的將士便紛紛一躍而下殺向敵人。
“轟轟轟……”明軍戰船上的火炮開始向遠處延伸。
“呯呯呯……”上岸的明軍將士自動排成戰列線向前推進。
“轟轟轟……”如果當麵之敵有成群的安南叛軍聚集反抗的話,擲彈兵便往人堆裏麵扔手榴彈,d頓時響起一陣又一陣的爆炸聲,炸的安南叛軍,鬼哭狼嚎,死傷慘重。
安南這邊打了幾十年的戰爭,不是黎朝打莫朝,就是黎朝內部的南北之爭,這些叛軍軍卒,有軍齡的那都混成了老頭子,遇強則弱,遇弱則強,打順風戰絕對是驍勇之輩,但是要是打硬仗或者敗仗,那也絕對是第一個溜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活下來。
不過安南叛軍中更多的是新兵,什麼戰事都沒經曆過,或者經曆的很少,遇到有條不絮的戰事還行,可能會根據軍令而動;但是遇到這種措手不及的戰事,那還能反應過來,隻能依靠著本能先逃為上。
這一次的戰事,從荷蘭戰艦先逃,其實就已經奠定了他們的敗局,臨戰之前的士氣突然間遭到打擊,對於精銳部隊都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更不用說,隻是這些安南叛軍呢!
事實上安南叛軍中的精銳,都被他們的掌權者用來向西開拓領土去了,如果隻是派一些蟹兵蝦將組成的雜牌軍,又怎麼可能去開拓疆土!
此時紅河口這邊戰局完全是一麵倒,到處都是明軍在往前衝殺,而安南叛軍則一路敗退,港口要地,炮台等等軍事設施,基本上都是被明軍軍一衝而下就占領了。
這個情形有點類似於滿清末年時候的鴉片戰爭。
虎門之戰時,清軍在虎門設有三重防線:虎門口端兩側的沙角炮台、大角炮台為第一重;上橫檔島一線為第二重,東岸建有威遠、靖遠、鎮遠三炮台,西岸建有鞏固炮台,島上建有橫檔、永安兩炮台及沙壘炮台等設施;大虎山炮台為第三重。
各炮台共配置大小火炮400門以上,駐紮兵勇1.1萬餘人,江中水道還設置了阻擋敵船的木排鐵鏈,並有水師戰船巡弋,由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是當時清朝最強固的海防要塞。
這個部署至少聽起來,已經是固若金湯的那種了。
但是,入侵的英軍,隻有作戰艦船18艘,載炮462門,陸軍約2000人而已,最終的結果,侵略者幾乎沒有多少損失,但是虎門就被其占領了。
在這個位麵上,紅河口就相當於是虎門,因為紅河口是黎朝都城(廣州)的門戶,一旦這裏被敵人攻占的話,就會威脅其都城(廣州),因此都是重兵囤積炮台林立。
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的武器和滿清軍隊的武器有代差;同樣的,此時的明軍和安南叛軍的武器同樣有代差。
安南叛軍中大部分人使用的還是冷兵器,隻有一小部分裝備了火繩槍而已。而明軍這邊燧發槍是標配,另外還有白火藥製成的手榴彈,還有線膛火炮,這些都能全方麵的壓製安南叛軍的武器,是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
此時先期登陸的5000多名明軍將士基本上就攻占了紅河口的軍事設施,隨後又從船隊上下來5000餘名明軍將士,連同之前的5000餘人,一共1萬多名明軍將士,徹底占領了紅河口流域。
港口這邊不少來不及逃走的安南叛軍的戰船,要不是投降,要不是被擊沉,不過大部分安南叛軍的戰船已經竄進紅河,逆流而上逃走了。
楊展站在港口這邊的高處,掃視著這個新占領的地方。
就見一隊隊的安南叛軍軍卒被明軍將士們從各個角落押解到港口這邊的廣場上,而在遠處,有更多的平民,大部分是婦孺,正在往遠處逃離。
對於那些逃跑的,楊展根本就沒管。打下紅河口,就是為了示威而已,讓安南叛軍知道,大明鐵拳無敵,趕緊逃吧!
此時的他,轉頭看向西方,隻是在琢磨,要不要進攻東關,也就是安南人稱呼為東京的都城。
東關距離紅河口大約三百裏,這個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和天津衛到京師的距離差不多。
大明戰船逆流而上的話,隻有蒸汽鐵甲戰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其他靠風力的戰船,還得考慮意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