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幻覺”的首映式在一片叫好聲中落下了帷幕,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諸多專業的影迷回去之後,都開始登陸電影的官方網站,發現了理查德-凱利所說的驚喜,整個網站本身就是一個解謎遊戲,隻有把遊戲通關了,才能閱讀“時空旅行奧義書”。這對於專業影迷來說,絕對是再好不過的挑戰了。
待關於電影的口碑傳開來之際,各種對於電影的解析也一點點開始冒頭了。威廉-伍德不由慶幸自己的眼光,在紅地毯時就一眼看出了顧洛北的潛力,眾多記者中,他是最早開始研究“死亡幻覺”這部電影的,他可不是專業影迷,隻是憑著他的直覺,他覺得顧洛北會是自己職業生涯重大轉折的契機,所以他必須抓住這次機會。
經過詳細分析,威廉-伍德很快就弄清楚了,什麼是活體接受者,什麼是死控體、活控體,什麼是原發宇宙和離線宇宙等等;他也弄明白了所謂東尼-達克的宿命又是什麼;還有電影中所有出場人物,都是有角色和使命的,並不是隨意出現的。當然還有最直接的問題,電影中的人性兔子弗蘭克到底是真人還是外星人,其實弗蘭克就是飛機引擎砸落的那個晚上,東尼-達克妹妹的約會對象,那身兔子裝隻是他萬聖節的服裝而已,弗蘭克和格雷琴一樣,都是死控體,不同的是,弗蘭克通過第四次元通道和東尼聯係,而格雷琴則通過現實生活和東尼聯係。
分析過後,原本隻是因為顧洛北才看電影的威廉-伍德,卻也為這部電影折服。
“死亡幻覺”的主題是強調宿命論與不可知論。因為在原發宇宙和離線宇宙之間無法循環的情況下,東尼-達克隻有一次機會,所以主必須計劃好一切。主必須將所有細節都安排妥當,讓活體接受者在離線宇宙坍塌之前將聖物送還原發宇宙,讓時間恢複常態。
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電影裏所有情節都是為這個主題服務的,然後再通過電影的主題告訴觀眾們主的偉大!同時,這也反應出電影另一個主題:不可知論,主確實存在,隻是無法證明而已。本片雖然是一部需要運用極其複雜的科學理論與邏輯推理才能看懂電影的,但是卻表達了宗教主題和宿命論,足見理查德-凱利的用苦良心。
除此之外,電影對於音樂的選擇也是點睛之筆。電影選用了具有獨特八十年代韻味的音樂,大多舒緩、低沉,不僅符合影片的劇情,更增添了電影本身宿命的色彩,而且歌曲的選擇與劇情完美搭配,簡直如量身定做一般。
分析完之後,威廉-伍德才發現,本片劇情可以稱得上是完美,在技術方麵也是一樣出色,而劇本的出色和升華更是彰顯了理查德-凱利的出眾。當然,威廉-伍德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對顧洛北的演技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得出的結果他很開心:這個外貌和氣質都獨一無二的少年,演技也和外在條件一樣出色,甚至那種可以看得見的潛力還要更勝一籌!
“死亡幻覺”這部電影用複雜的劇情、精致的畫麵、懷舊的音樂和演員精湛的表演,闡述了一個關於宗教的主題,它用科學的外殼包裹了一個關於主的內核,表達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論。像這部電影涉及如此全麵、還能如此出色的電影,世界上並不多見。
為此,威廉-伍德專門寫了一篇長達四頁的專稿,就為介紹“死亡幻覺”這部電影,遠遠超過了本屆聖丹斯電影節上的其他大熱影片。他的東家“娛樂周刊”猶豫再三,經過刪減,最後發布了精簡的兩頁版本。再加上克裏斯-範朋克的那篇專稿,倒是在影評界引起了不小的注意。
但必須承認的是,“死亡幻覺”實在太過深奧,它需要人們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細細研究,沒有用心沒有花時間,是無法讀懂這部電影的。在這個快餐社會,這種影片注定就是Cult影片的經典,小眾得不能再小眾。所以,“死亡幻覺”影響力的輻射力終究有限,隻是在小範圍的專業影迷之間口頭相傳。
不知道“死亡幻覺”能夠順利上映,上映之後又會取得什麼樣的票房和口碑了。就目前來說,還沒有發行公司聯係理查德-凱利,即使“死亡幻覺”已經成為聖丹斯電影節上的熱點之一。
首映式好不容易結束之後,克裏斯托弗-諾蘭的身影卻是已經找不到了,也不奇怪,這個英國人本來就不擅長交際,在這種場合,剛才他主動向顧洛北提問,就已經十分不容易了。現在先行離開,是預料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