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離開時,尚恩-梅耶爾依舊不敢相信,原本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的亞當-羅伊,居然同意了為顧洛北寫樂評。那一句“單曲給我”可不僅僅是字麵上的意思,更是亞當-羅伊願意寫樂評的意思。
亞當-羅伊拒絕自由選擇的請求,不是說多一張專輯放在他工作室裏就占空間了,而是說他手頭工作實在太多,沒有時間再為這張單曲寫樂評了。正是因為自由選擇是相熟的公司,亞當-羅伊才說的如此直白,不然他大可以把單曲接下來,然後過個八個月一年的,再來寫樂評。
所以,如今亞當-羅伊願意收下單曲,就意味著,他願意在繁忙的工作中排出時間,為“隻是一個夢”寫樂評了,甚至是說就在近兩周——畢竟單曲可是四月一號就正式發行了,樂評也是有時效性的。
果然,亞當-羅伊的樂評,隻隔了一周,就在“滾石”雜誌發布了,取代了艾麗西亞-凱斯,成為了亞當-羅伊本周的推薦單曲!這才引發了樂評界不大不小的震驚。
離開亞當-羅伊的工作室後,泰迪-貝爾站在熱鬧的大街上,抬頭看了看頭頂陰霾的天空,加利福尼亞總是陽光普照,這個星期五卻異常地出現了多雲天氣,厚厚的雲層把春日裏溫暖的陽光遮擋得嚴嚴實實。泰迪-貝爾長長地舒出一口氣,眼神閃了閃,內心裏的堅定卻是又更重了一些,“走吧!”泰迪-貝爾的聲音裏最後一絲隱忍也淡化了,卻是變得輕鬆了不少。
尚恩-梅耶爾帶著泰迪-貝爾又一一拜訪樂評人,在夜幕完全降臨時,前後一共拜訪了三個樂評人,雖然人數並不多,但泰迪-貝爾一一親自送上單曲,親自表示感謝,單是這份誠意,就足以讓人側目了。
在四月一日演唱會的首演到來之前,泰迪-貝爾就已經忙碌開來了。雖然選擇了獨立音樂人道路的顧洛北,注定不會有憂鬱心境那麼完善的宣傳策略,但這並不代表就是最後的結局了,一切還是需要擁有購買權的消費者來決定。
不同於“娛樂周刊”每周出版,“滾石”是月刊,每個月的五號到十號之間出版,這本以搖滾起家的雜誌,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全美銷量最高的音樂雜誌。2001年的四月號一出版,就如同往常一樣,吸引了大量的樂迷前來購買。
葛瑞-列儂今年三十歲,是一名理財規劃師。他是為客戶提供全麵理財規劃的專業人士,是指運用理財規劃的原理、技術和方法,針對個人、家庭以及中小企業、機構的理財目標,提供綜合性理財谘詢服務的人員。不過這個行業才剛剛興起而已,近年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企業為主,個人和家庭都尚未有“理財”意識。但在幾年之後,這個行業成為三百六十五行之中最掙錢的行當之一,年薪都是往三十萬美元上走的。
日常繁忙的工作,讓好好睡一覺都成為葛瑞-列儂的奢求,忙裏偷閑,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就成為葛瑞-列儂排遣壓力的唯一娛樂了。三十歲,連一個女朋友都沒有,工作就是另一半了,想來也覺得有些無奈。
葛瑞-列儂當然沒有時間去一一篩選音樂和電影,他隻能利用在公司的茶水時間翻閱一下雜誌,然後尋找想聽的音樂和想看的電影。“滾石”和“電影評論”就是他選擇的兩本雜誌。
翻開“滾石”四月號,葛瑞-列儂沒有時間去閱讀那些人物專訪,這次茶水時間隻有五分鍾,稍後還有一個會議。習慣性地翻到了亞當-羅伊的樂評專欄,雖然“滾石”有好幾個專屬樂評人,而且都是頂尖專業人士,但葛瑞-列儂對於直言不諱的亞當-羅伊總是格外喜歡。
最新一期四月號各種雜誌之中的樂評以艾麗西亞-凱斯的獨占鼇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勝出一籌;而憂鬱心境則以數量取勝,毀譽參半,以目不暇接的數量占據公眾的視野。而亞當-羅伊居然撰寫了一個無名新人的樂評——好萊塢露天劇場的盛況要傳播開來也需要一點時間,再加上還有三四位資深樂評人、一小批獨立樂評人也都紛紛選擇了“隻是一個夢”進行評價,這也讓樂評界對於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埃文-貝爾投去了關注。
葛瑞-列儂自然不知道,亞當-羅伊這次發表了關於“埃文-貝爾”新單曲的樂評引發了多大的討論。他隻是喝著咖啡,認真閱讀起這篇樂評來。
“強勁活潑的節奏,嫻熟流暢的嘻哈風格,單從前奏來看,就是一首上乘的嘻哈歌曲,是去年以來少有的上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