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地鐵偶遇(1 / 2)

離開校門,顧洛北徑直往毗鄰哈佛大學的波特廣場站走去,準備搭乘紅線地鐵去參與演出。走進地鐵,就可以看到一個兩百多級分為兩段的扶手電梯,站在坡度十分陡的電梯上,讓人有一種走進地道的空曠感和幽深感,迎麵有許多隻用銅鑄成的地鐵建設者的勞動手套模型,不規則地散落在電梯扶手旁。抬頭可以看到頂上掛著一塊塊畫作,近看是分開的,遠看則能夠鑄成一幅幅畫麵。

波士頓,美國最古老的城市,地鐵於189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也是美國最早的地鐵。地鐵在英國稱為Tube,法國人叫做Metro,美國人則說Subway,但在波士頓是以英文字母“T”字為代表的,據說是取交通運輸(Transportation)之意,但在顧洛北個人看來,卻是根據英國的叫法沿襲而來的。

和紐約地鐵的匆忙高效不同,正如波士頓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這裏的地鐵也相對來說悠閑了許多,發車和到站時間都相對來說隨意許多。在這條使用逾百年的地鐵站裏行走,地鐵就像是百年滄桑的老人,而城市裏生活的人就彷佛他懷抱裏的嬰兒,地鐵裏許多陳舊的設施顯然有點不能承受曆史之重了。光線幽暗的走道裏,牆壁和地麵髒髒舊舊的樣子,沿著布滿塗鴉的牆壁往上看,屋頂更是沾滿了黑黑的灰塵,很適合拍攝驚悚片。

今天顧洛北運氣不錯,才走到鐵道旁,就看見波士頓那特有的宛若加長公共汽車的三節地鐵車廂,紅色的車身表示著地鐵紅線。

走進車廂,雖然隻有三節,但乘客並不是很多,比起紐約上下班高峰期時的擁擠,這裏倒有些悠然見南山的清閑。盡管車廂收拾得很幹淨,但一靠就知道上了年份的。座椅上的皮套不少已經裂開了口,露出裏麵黃色的海綿,僅僅隻是隨便用電工膠布補貼之後就繼續使用;地板上的油漆已然斑駁。

車廂門不是高科技的自動化,而是全部需要手動,所以需要下站時,必須提前站到門口,用手去打開車廂門,否則就會錯過站了。運氣不好時,還會碰到個別車廂門出了故障,不能完全打開,隻能側著身子才能進出。

顧洛北在椅子上坐了下來,把吉他放在了地上靠著旁邊的沙發,然後從包裏掏出一本“雙城記”,開始翻閱起來。波士頓的地鐵可不比紐約準時,三不五時就來個晚點,所以顧洛北已經習慣在地鐵裏看書了,即使今天是去參加演出,宣傳單曲,也依舊保持了平時的習慣。

車廂裏也不止顧洛北一個人看書,大多數人手裏都捧著一本厚厚的專業書籍或者小說安靜地閱讀中,小部分人則專心聽著音樂,還有一部分人正在玩報紙上的填字遊戲,甚至於寫功課。要不是車廂一直在輕輕地搖晃,耳邊還有低低的風聲在地道裏穿梭,車廂安靜地幾乎讓人誤以為是圖書館。

搖搖晃晃地行進了許久,聽到報站的聲音,通知公園路站就要到了,顧洛北合起了書,把東西收拾好,就往車廂門走去。待顧洛北站在門口時,正好到站了,不過他並沒有急著開門。老舊的車廂刹車之後還晃了晃,顧洛北確定車子停穩了之後,這才打開了車廂門,隨著稀稀拉拉的人流往外走去。

這裏是紅線和綠線的換乘站,是波士頓最大的站點之一,所以人潮稍微多了一些。不過依舊是無法和紐約相提並論的。

公園站的車站內部顯然經過了翻修,至少天花板重新粉刷過了,也幹淨整潔了許多,但隨處可見的塗鴉和斑駁,依舊頑強地彰顯歲月留下的痕跡。

由於時間還足夠,顧洛北邊走邊看,倒像是來郊遊的,十分愜意。走到地鐵站出口時,看到右手邊一副寬六英尺高五英尺(1.85米*1.55米)的巨大海報,不由停下了腳步。

以白色為背景的海報上是一個可愛的女性卡通人物,坐在一條素色長椅上,右手舉著一杯星巴克咖啡,臉上帶著清晨的愜意。想來,這應該是星巴克的廣告。

不過此時,這個女生卡通人物的頭頂卻用黑色碳素筆畫上了一朵巨大的烏雲,還有雨滴稀稀拉拉地墜落下來。顯然,在海報上作畫的人心情不是很好,顧洛北站在海報麵前,看著身邊來來往往的人,臉色木然、行色匆匆。瞬間就明白過來了,城市裏生活的上班族,每天的生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枯燥無味地重複著,這種缺乏激情的生活,即使是陽光明媚的日子,天天呆在辦公室裏也是無法欣賞。難怪即使這個可愛的小女生表情愜意,卻有人添上了一朵正在飄雨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