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這裏是‘美國周刊’。請問你對於‘海闊天空’僅僅發行三周就拿下了公告牌單曲排行榜的冠軍,有什麼感想?”“美國周刊”和全美銷量最高的音樂雜誌“滾石”同屬於一家公司,不過“美國周刊”涉足比較廣泛,電視劇、電影、音樂、明星生活等等都涵蓋。顧洛北對這本雜誌最大的印象就是時尚方麵敏銳的眼光,挖掘了不少新生代中的時尚偶像,目前這本雜誌的銷量在美國可以排進前五名。
“冠軍了?”顧洛北顯然一臉意外,他最近整個人都沉浸在威爾-多莫這個角色之中,實在是沒有精力去關注其他事了。“那我要祝賀我自己一下才行。”顧洛北這略顯輕鬆的自我調侃,讓記者們都輕笑了起來。
也許是拍戲進入狀態了,也許是“白夜追凶”已經進入後期拍攝階段了,也許是演技的進步不會在沉迷在角色之中無法自拔了,顧洛北今天對記者的態度完全可以說是如沐春風。這讓不少記者鬆了一口氣,倒不是說他們害怕顧洛北了,隻是像艾略特-卡特那樣被針鋒相對,著實不是一件幸運的事,他們旁邊笑話笑話就可以了,隻希望顧洛北的炮火不要朝向自己。
“那誰能告訴我另外兩首歌的成績?”顧洛北滿麵笑容地問到,他倒不是真的想知道排位表,隻是作為一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罷了。
但卻真的有記者回答到,“‘隻是一個夢’第二,‘最後’第五。”隻見那名記者舉起了自己的右手,“貝爾,這裏是‘公告牌’。”公告牌,作為全世界最權威的音樂排行榜之一,他們自然也有每周一期的雜誌,對排行榜上的歌曲進行詳盡的介紹。
經過兩周的打榜,“海闊天空”憑借強大的話題性,以單周二十萬張的實體銷量,成為了顧洛北首支冠軍單曲;而“最後”也依靠著良好的口碑,銷量小幅度上升,十萬五千張的銷售數字,讓它成功躋身前五名。
今天顧洛北來見記者並沒有安排特別的場地,就是小鎮上一戶人家門口的空地上,顧洛北站在一個台階上,而三十多名記者站在下麵,泰迪-貝爾在旁邊負責維護秩序,僅此而已。
在泰迪-貝爾的點頭示意下,那名來自公告牌雜誌的記者開口提問了,“單曲榜的前五名你一個人就占據了三個位置,創造了一個對於新人來說不可思議的好成績,請問你有何感想?”
“你們似乎都很關心我的感想。說實在的,聽到好消息,除了開心之外,還能有什麼感想?”顧洛北輕鬆自如的回答,讓現場所有人都哄堂大笑起來。其實不能怪記者,在切入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提出一個比較空泛的提問,比如感想或者心情,然後根據對方的回答,再從回答之中找到第二個切入點。
雖然顧洛北出人意料的回答,讓大家都哄笑了起來,但還是有記者找到了新的切入點,“貝爾,這裏是混合器(Blender)。最近大家一直在關注著,iTunes現在的下載排行榜的前三名正是‘海闊天空’、‘隻是一個夢’和‘最後’,其中‘海闊天空’一周的下載量更是突破了二十一萬,‘最後’的單周下載量也突破了十五萬。如果你沒有把數字音樂版權簽署給蘋果公司,這些下載量都轉化為實體銷售,是不是意味著你在公告牌上的成績還能更加出色呢?”
“混合器”這本雜誌是1997年創建的,至今不過四年時間,卻因為其精彩的文風、激進的言論,包括對獨立音樂的大力關注,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強勢追趕美國音樂雜誌的領頭羊“滾石”和“自轉”。目前銷量穩居第三。
了解“混合器”的人,就不會奇怪,這名記者拋出的如此刺激的問題了。
“海闊天空”和“最後”麵世之後,實體銷量和數字音源銷量齊飛的局麵,已經有無數家媒體在討論了,分析其中的利弊、分析未來的前景、分析數字音樂商業化的可行性、分析反盜版數字音源技術的可能性,蘋果公司的安迪-羅森、第一個試吃螃蟹的華納唱片都被媒體狂轟濫炸過,雖然蘋果和華納雙方麵都堅持:時間會證明數字音樂商業化是可行的。但媒體依舊沒有就此作罷的打算。畢竟,如果數字音樂商業化真的全麵推行了,那就是整個音樂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了,甚至有許多悲觀主義者已經開始預言唱片行的倒閉了。
不過,在這股漩渦之中,顧洛北卻一直沒有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個獨立音樂人,他是蘋果公司iTunes目前除了華納唱片之外的唯一客戶,還稱霸了iTunes兩個月來的下載排行榜。這個問題顧洛北是不可能忽視而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