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各抒己見(1 / 2)

媒體,應該如何形容呢?如果讓顧洛北這個前任記者來評論的話,他會說,媒體就是一群鯊魚,聞到一絲血腥味就蜂擁而上,而紐約就是一個鯊魚群。唯恐天下不亂,很多時候是一個貶義詞,但對於媒體來說,卻是褒義詞,對他們工作最好的讚賞。

就算是在專業的樂評、影評之中,也是如此。一個叫好聲起來了,會有更多的叫好聲跟著起來,同時還會有無數反對的聲音興風作浪,隻有呈現出百家爭鳴之勢,新聞才能賣錢。所以,在樂評、影評之中,所謂的所有人都喜歡,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就算心裏喜歡,但為了銷量,在新聞之中也會說不喜歡,並且破口大罵。

這,就是媒體。

對於“死亡幻覺”用腳趾頭想都可以預見,最先興起的必然是罵聲,想想顧洛北當初在聖丹斯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的情況:他這位男主角都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電影在講什麼。可想而知,其他觀眾,還有媒體們會如何了。

“首映”在第一時間就發布影評,“白開水的劇情,糟糕的演技,亂成一團。”這一句話影評來自“倒貝爾派”的先驅記者,艾略特-卡特。

前有“狙擊電話亭”開機儀式的侮辱,後有“白夜追凶”拍攝時期在阿拉斯加的嘲笑,艾略特-卡特對於顧洛北是真心不喜歡,用詞準確一點,應該是厭惡。這一次,終於到了艾略特-卡特的領域,“死亡幻覺”的上映讓他可以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地表達對顧洛北的“意見”了。

當然,艾略特-卡特不可能代表“首映”整個雜誌的聲音,畢竟“首映”是一本頗有權威性的雜誌,他們的每一條官方評論都要有依據才行,否則就亂套了。不過,艾略特-卡特以他個人名義發表評論的話,就沒有任何問題了:畢竟美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不是嗎?

除此之外,艾略特-卡特還發表了一篇關於“死亡幻覺”的長篇影評,雖然他不是專業影評人,但作為資深記者,他的評論也算是有分量的。

在長評之中,艾略特-卡特延伸了一句話評論中的語句,對“死亡幻覺”進行了長篇累牘的批評。從拍攝手法、剪輯、布局,再延伸到核心思想、升華立意,從頭批判到腳,將電影批評的一無是處。

雖然艾略特-卡特帶有個人感情色彩,但他也是要吃飯的、要工作的,不可能顛倒黑白,在那裏胡扯。所以,艾略特-卡特是經過了仔細的鑽研,才開始動筆的,倒也不是在那裏空口說白話,而且多年的記者直覺,這一篇長評下來,的確是頭頭是道、分析詳盡,居然得到了不少觀眾的支持。

萬事本就是如此,一體兩麵,有正麵就必然有負麵。艾略特-卡特雖然是“倒貝爾派”,但他的長評分析有理,卻的確是說到了許多觀眾的心坎裏。

不知道艾略特-卡特的評論究竟有多大影響,總之結果就是,連帶著“首映”對“死亡幻覺”的評論也是偏負麵的,準確地形容,是貶大於褒,總體評分僅僅是五點五分,滿分十分中剛剛過半,甚至沒有及格。

但事實證明,艾略特-卡特和顧洛北應該命中八字犯衝。一部再普通不過的Cult影片,大多時候都是有褒有貶,十分正常的,同一個問題,站在不同角度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但這一次,各家媒體對於“死亡幻覺”似乎都很看好,讚揚的評論占據了絕大多數。

一向對獨立電影關注度偏低的“電影評論”,這一次居然在第一時間就對“死亡幻覺”進行評論了,這顯然是一個不太常見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電影評論”居然將“死亡幻覺”放在了推薦欄裏,向讀者力薦,這就更加不尋常了。

“這是一部詩意的電影。當然不是指史詩般的宏偉,而是指悲劇底子上的那一抹亮色,讓人陶醉的意境。一個十六歲的高中生,冥冥中被卷入另一個世界,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在一個讓人心碎的‘瘋狂世界(Mad. World)’裏體驗著存在的意義和藹的溫暖。最後,一切回到從前,彷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隻是,故事的結尾並非‘什麼都沒有發生’,這個十六歲的少年看到了太多的瘋狂和黑暗,終究是離開了這個瘋狂的世界(Mad. World)。當我們看到生活依舊如舊,繼續前行時,心靈的震撼卻不會隨著電影的落幕而結束。

對於一個導演的處女作來說,‘死亡幻覺’已經不是簡單的出色了,簡直就是讓人驚豔的!理查德-凱利在有限的預算之下,用幾個演員,就把一個故事講完整:可能已經不能用完整來形容,應該說講得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