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追究責任(1 / 3)

媒體亂了,網友亂了,美國娛樂圈也亂了。

很難想象,一次簡單的藝人負麵新聞,最後會牽扯如此寬廣。

自娛樂業茁壯成長以來,關於藝人的負麵新聞就沒有斷過,製造的混亂有大有小,但如同這一次引人注目的,卻著實不多。

事實上,埃文-貝爾一開始完全沒有預料到事情會鬧得如此大,在美國,這可十分不正常。如果曆史軌跡沒有改變的話,NBA著名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在2003年的七月份,遭到了強.奸的指控,這個罪名可比非禮嚴重多了。當時的證據對於科比-布萊恩特完全不利,他隨時都有進入監獄的危險。

上一輩子埃文-貝爾清楚記得,科比-布萊恩特已經基本確定要上法庭了,要不是受害者拒絕出庭,以當時的證據科比-布萊恩特坐牢的結果基本已經成定局了。當時,科比-布萊恩特同樣麵臨輿論、媒體、球迷的巨大壓力,阿迪達斯甚至直接解除了與科比的巨額合同。

論嚴重程度,科比-布萊恩特的那次事件,可比埃文-貝爾這次麵臨的局麵嚴重多了。但是,雖然球迷對科比-布萊恩特強烈譴責,但依舊有一部分忠實的球迷力挺科比-布萊恩特,讓媒體鋪天蓋地的批評聲中,保留了一塊淨土。

可是這一次,事件更輕,而且證據還尚未發現,但埃文-貝爾卻麵臨了和科比-布萊恩特一樣的局麵,甚至歌迷支持的聲音都聽不到,情況還更加嚴重。這也是埃文-貝爾當初感覺到絕望的原因,因為他完全沒有預料到事情的發展居然會如此。甚至於,連克雷格-庫克也沒有預料到,事情的效果會如此出色。

仔細反思整個事件,從開始到結束,在最開始時,埃文-貝爾的身份和資曆就定下了基調。

以埃文-貝爾過去一年中一枝獨秀新人的身份,被就吸引了眾多的注意力,雖然他還沒有達到最頂尖藝人的影響力,但的確是萬眾矚目。正是這個萬眾矚目的對象,卷入了品德有疵的事件之中,一旦定罪,也許一顆新星就需要在監獄裏度過了。這顯然是負麵新聞中炸彈級別的。

媒體的高度關注,讓事件的火熱程度迅速升溫。在美國,媒體一向是輿論導向的掌控人,他們負責向不明真相的人傳遞信息,他們負責煽風點火,他們負責將事件的影響力擴大。因為埃文-貝爾的關注性,加上埃文-貝爾之前的不合作,媒體自然就抱著幸災樂禍的旁觀心態,倒真有些希望看埃文-貝爾跌一次跟頭。

一點傾斜,再加上一點傾斜,也許單個新聞媒體的傾斜並不嚴重,但當所有傾斜累積起來時,事情就已經偏離了真相的軌道。威廉-伍德等人的聲音聽不見了,不明事情經過和真相的普通人,接觸到信息時,就是媒體幸災樂禍地向海蒂-蒙哥馬利的信息,輿論風向自然就形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歌迷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同於有大批死忠球迷支持科比-布萊恩特,出道僅僅一年的埃文-貝爾,成績顯赫之餘,歌迷影迷根基卻不穩,歸根究底其實他也就一張專輯、三部電影問世而已。所謂的歌迷影迷,更多都是跟風之輩。也就是埃文-貝爾所說的“盲從”們。又不同於科比-布萊恩特龐大的根基,十一工作室沒有辦法提供給埃文-貝爾任何人脈上的支持,導致麵對媒體接二連三的攻擊,無力反擊。

麵對負麵消息鋪天蓋地,歌迷影迷的倒戈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不是科比-布萊恩特整個籃球生涯累積下來的死忠球迷,隻是一群盲從而已。

所以,媒體蜂擁而上,歌迷影迷倒戈發難,整個娛樂圈都將視線集中了過來。在這次事件中,埃文-貝爾的關注性、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一環套一環的連續性,讓影響力越來越大。短短二十四小時之內,一個備受矚目的正麵偶像,瞬間就墮落成為了黑暗代名詞的路西法。到此,事件已經遠遠偏離了正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