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 公眾選擇(1 / 2)

“埃文,如果市長讓你修改圖紙,你真的不改?”理查-溫迪看著身邊的弟子,壓低聲音問到。

此時四十位專業評委正在統計分數,今天第二輪的競標,當場就會出現結果。評委包括了建築領域的專業、政府官員、安保專家等等。大家根據自己的想法為每個設計打分,統計出來之後計算平均分,前十名進入第三輪公眾投票。

當然,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階級的地方就有鬥爭。埃文-貝爾很清楚這一點,上一輩子“自由塔”的設計師就在紐約市長、聯邦政府、公眾的角力之前左右徘徊,不僅導致設計圖出來之後三年才開始動工,還讓“自由塔”和原有的設計相去甚遠,做了許多不得已的改變。

社會就是如此,即使你不想改變,也不得不改變。

埃文-貝爾卻是堅定的點頭了,“如果是專業意見,那自然沒有問題。可是如果是更換理念之類的理由,我是不會更改的。大不了就讓政府選擇其他設計好了。”其實,埃文-貝爾這一次參加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重建設計圖紙的競標,更多是希望鍛煉自己。畢竟,兩世為人,這是他第一次有幸參加到真實的建築設計之中,如果能夠勝出,那自然最好;就算不能,麵對人才濟濟的建築設計行業,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所以,埃文-貝爾不希望自己的設計,成為政治、經濟角力的犧牲品,如果麵臨了這個局麵,他寧願不蹚這趟渾水。

埃文-貝爾轉頭看了看理查-溫迪,不由笑了起來,“怎麼,你覺得我入選的可能性很大?不然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你就知道我可以進前十名?”

理查-溫迪笑了笑,“公眾心思我們猜不到,可是現場都是專業人士,大家心中的前十名差不了多少。你的設計,我不敢說是冠軍,前三名是沒有問題的。”說到這裏,理查-溫迪看弟子的眼神又更和藹了一些,埃文-貝爾的設計才華正如他所料,正在閃閃發光,即使在眾多專業高手之中,也一樣出類拔萃,“最重要的是,你對設計的概念很清晰,安保和設計的平衡點,你已經把握好了。所以我才問你,如果市長要你改動安保、設計和理念之間的平衡點,比如說更加側重安保,或者更加重視紀念意義,你會如何。”

埃文-貝爾笑而不語。

今天到場的政治人物可不少,紐約州州長、警察局長、市長,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派代表出席,可見世界貿易中心重建大樓身上濃厚的政治色彩了。雖然前麵發表的過程前後持續了近七個小時,但是分數統計速度卻很快,最後由紐約市市長公布了前十名的結果。

埃文-貝爾的“自由塔三號”以八十六分,排名第四,順利入圍。而在場所有專業人士投票的結果,是由來自芬蘭的設計師丹尼爾-利貝斯金德奪魁,其設計的“自由塔一號”最終拿下了全場唯一的九十分,順利登頂。

事實上,丹尼爾-利貝斯金德就是上一輩子最後中標的人選,他設計的“自由塔”成為了紐約人民最後的選擇。隻可惜,之後紐約人民又變卦了,政治人物之間也如風中蘆葦搖擺不定,讓丹尼爾-利貝斯金德先後多次更改了設計。

即使如此,最終丹尼爾-利貝斯金德的左右逢源依舊沒有得到好結果,他被“提拔”為總策劃人,事實上就等於被剝奪了修改設計的權力,其後的設計修改工作交給了世界貿易中心的開發商和承租人親自製定的大衛-查爾茲全權負責。

所以,最終“自由塔”早已經不是丹尼爾-利貝斯金德最初設計的模樣了,即使名義上的設計師依舊是丹尼爾-利貝斯金德。

但是,這一輩子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重建工作,又會如何呢?沒有人能夠預測,即使是埃文-貝爾也不行。

隨後,媒體就立刻拿到了入圍最終評選的十位設計師名單,當大家發現名單之上“埃文-貝爾”的名字赫然在列時,所有人都轟動了,無論是娛樂記者還是社會記者。

在超過四百家建築事務所的競爭之下,彙集了全世界各地的傑出建築設計師的競爭之下,埃文-貝爾居然脫穎而出,成為了最終十位公眾選擇的環節。那麼,這就意味著,左手音樂右手電影的埃文-貝爾,很有可能將會將自己的名字篆刻在世界貿易中心新大樓的設計師位置上。

這條新聞實在太過轟動!僅僅在十二個小時之內,全世界就有超過三百家媒體報道了這件事:主要當然是在報道第二輪競標結束,隻是埃文-貝爾卻成為了這個報道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