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改編劇本(1 / 2)

去年,埃文-貝爾以一部“死亡幻覺”出現在了演員的位置上,當初這部電影可是被成為高智商電影,不少人看完都一頭霧水;今年,埃文-貝爾又出現在了另外一部高智商電影“改編劇本”中。事實上,“改編劇本”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高智商電影,更像是一個富有哲學禪理的劇本。

中國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給小和尚講故事。故事的內容是,從前有座山……無限循環。“改編劇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這樣一部作品。

當初影評人在分析“死亡幻覺”時,是將這部電影拆分成如同流水賬一般的無數個鏡頭——四十七個段落、一百一十個場景,由眾多個看似無意義的鏡頭串聯在一起,構建成了一部讓人糊裏糊塗的高智商電影。相對而言,“改編劇本”是按照傳統敘事風格展開的,就顯得容易理解多了。

這是尼爾-達西連續第三遍看“改編劇本”這部電影了,作為“紐約時報”近年遠近馳名的影評人,尼爾-達西自然是有兩把刷子的。初聞“改編劇本”出自編劇查理-考夫曼之手,而且他在“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之後又再次和導演斯派克-瓊斯合作,尼爾-達西就燃起了興趣,他知道,查理-考夫曼的電影可是一向值得深究的。再加上尼古拉斯-凱奇、梅麗爾-斯特裏普和埃文-貝爾的組合,尼爾-達西對這部電影倒是有了八分期待。

十二月六日,“改編劇本”舉行點映,全美國隻有七間電影院對這部電影進行播放,紐約三間,洛杉磯四間,僅此而已。

按理說,頒獎季上映的文藝劇情片絕不在少數,“改編劇本”從之前的宣傳來看就不溫不火,獲得的關注高不到哪兒去。但似乎所有人都忽視了埃文-貝爾經曆七月份誹謗事件之後居高不下的號召力,一部不被看好的“狙擊電話亭”票房都能硬生生地過兩億門檻,那麼在七間電影院上映的“改編劇本”,門票一售而空,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幸,尼爾-達西以影評人的身份,通過“紐約時報”的關係,拿到了一張電影票。這才能夠在第一時間欣賞到這部電影。

看完第一遍,尼爾-達西琢磨了一下,似乎是明白了,又似乎有些糊塗,他可是要寫影評的,自然不能一知半解;於是他接著看了第二遍,這下,居然又更糊塗了一些,所以,尼爾-達西不顧時間已經就要見到七號的朝陽了,又走進電影院連續看了第三遍。

“改編劇本”講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編劇查理-考夫曼試圖將“蘭花盜賊”這本小說改編成為一部電影,然後發生了一係列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似乎每天都在好萊塢上演,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個劇本在編劇手中麵世,但真正能夠搬上熒幕、又取得成功的,卻是屈指可數。所以,這部電影更像是在對好萊塢編劇現狀進行的探討。

尼爾-達西知道,在寫作這個領域之中,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文學批評家、小說家、曆史學家安伯托-艾柯曾經提出過一個關於作者的理論。安伯托-艾柯認為,寫作時有模範作者、經驗作者、敘事者三個概念。簡單來說,敘事者就是小說中的第一當事人,通常的“我”;模範作者則是那個隱藏在文本後麵講述故事的人,比如說“福爾摩斯偵探全集”裏負責敘事的華生;經驗作者就是小說家本人,就是那個署名的人,比如說“福爾摩斯偵探全集”的作者柯南-道爾。

在許多小說之中,模範作者、經驗作者、敘事者的位置經常被打亂,互相重疊又互相獨立,使得小說變得非常奇妙。比如說中國那個和尚在廟裏說故事的小說,和尚就同時是模範作者和敘事者,甚至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經驗作者。這就是安伯托-艾柯理論的奇妙之處了。

“改編劇本”,也是在安伯托-艾柯理論上發展出來的一部作品。但重點就在於,查理-考夫曼用很巧妙的方法,將模範作者、經驗作者、敘事者的位置不斷調換,導致尼爾-達西這個專業人士也被繞進去了,不得不接二連三坐在電影院裏仔細解讀。

故事開頭是一大段獨白,然後出現一部叫做“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的電影的片場。尼爾-達西不由笑了笑,“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就是現實中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瓊斯的作品,這一個開頭其實就是查理-考夫曼故意混淆觀眾視線的伏筆了。而電影之中主角的名字也叫做查理-考夫曼,就是編劇捉弄觀眾的第二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