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有階級,人們會向有錢者、有勢者、有權者卑躬屈膝、曲意奉承;生活就是由許多個小社會構成的。娛樂圈,也是一個社會階級十分鮮明的圈子。
憂鬱心境當初選擇環球音樂,是因為大型唱片公司有錢有勢有門路;去年七月份的誹謗事件會那麼嚴重,是因為埃文-貝爾和十一工作室無依無靠無根基;現在媒體會對埃文-貝爾另眼相待,也是因為一個所謂的“好萊塢權力榜”,這個榜單意味著好萊塢藝人們對娛樂圈、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力,不久前剛剛火熱出爐的2002年好萊塢權力榜之上,埃文-貝爾的名字出現在了第七名的位置,成為了前十名之中最年輕的名字,就連因為哈利-波特前兩部電影而火熱全球的小演員們,也未能躋身前十。
雖然埃文-貝爾如今影響力不容小覷,但是在休-格蘭特麵前還是不夠看的。原因很簡單,就算休-格蘭特演技方麵備受詬病,但他從影至今也邁入第二十一個年頭了,他在娛樂圈的人脈絕對不是埃文-貝爾可以比擬的。如果按照階級來算,休-格蘭特的級別至少比埃文-貝爾高了兩個檔次。
這一次“真愛至上”主角的爭執,就算埃文-貝爾沒有推辭,估計理查德-柯蒂斯最後也還是會選擇休-格蘭特的,因為休-格蘭特演技沒有進度,但是他的號召力還是被電影公司看好,特別是這種愛情浪漫喜劇。反過來,休-格蘭特要將埃文-貝爾踢出劇組,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一來埃文-貝爾出演的馬克隻是一個小角色,電影公司自然不會為了一個小角色去和男主角唱反調,所以埃文-貝爾最近的聲望在這裏不管用;二來休-格蘭特和理查德-柯蒂斯的爭吵來源,其實就是因為埃文-貝爾而產生的小疙瘩,一旦休-格蘭特對理查德-柯蒂斯攤牌了,導演立場上的選擇就再清楚不過了;三來就是最重要的,這裏是英國,埃文-貝爾這次回歸的聲勢再大再旺盛,但他六歲就去美國了,自然比不上休-格蘭特在這裏的二十年經營。
所以,休-格蘭特在攝影棚內對凱拉-奈特利、埃文-貝爾發難的事,沒有人去指責他,要不是埃文-貝爾出口反駁,這個啞巴虧是不會有人出來打抱不平的。喜歡埃文-貝爾是一回事,為了埃文-貝爾、凱拉-奈特利兩個人去的最休-格蘭特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一件事。
埃文-貝爾在之前的劇組裏,就算氣氛最為緊湊的“狙擊電話亭”,至多也隻是公事公辦而已,這是第一次遇到整個劇組都展現出一種隱隱排擠的氛圍。埃文-貝爾和凱拉-奈特利被孤立了,就在休-格蘭特憤而離開之後。
原本以為休-格蘭特被埃文-貝爾的反諷氣走了,這就是事情的結束。但其實隻是一個開始,休-格蘭特才一轉身,周圍的工作人員也就都轉身了。埃文-貝爾想找人詢問一下他和凱拉-奈特利明天在哪裏開工,也找不到一個可以詢問的人,似乎大家都已經忙到不可開交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劇務,也隻是簡單地把明天的情況交代一下就離開了。
站在攝影棚的中間,明明四周都是忙碌的工作人員,但埃文-貝爾和凱拉-奈特利周圍五碼附近就完全是一個真空地帶,詭異得令人發笑。這就是社會階級的力量。
埃文-貝爾還是一頭霧水,在伊登-哈德遜告訴他真相之前,他真的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到“忙碌到腳不沾地”的工作人員,埃文-貝爾頗有些荒謬的感覺,心中就一個想法,“至於嗎?不就是麵對休-格蘭特的挑釁,回擊了兩句話而已嘛,搞什麼。”
但隨即,一個工作人員看到了埃文-貝爾,臉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表情,準備上前搭話,可是才走出了兩步,就被同伴拉住了。兩個人在旁邊嘀咕了兩句話,那位工作人員轉頭看了看埃文-貝爾,猶豫了一下,露出一抹抱歉的笑容,然後就轉身離開了。
太誇張了吧!埃文-貝爾沒有生氣,反而是笑了起來,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上一輩子,他當記者的時候,對於職場裏這種潛規則自然是再了解不過了,得罪了某位上司,其他同事對你的態度都會小心謹慎一些,特別是在私人場合裏會盡量避免有過多的牽扯,這很正常。可是,這一次,工作人員就連工作上的詢問都避而不答,這就太過分了。事後,埃文-貝爾知道了來龍去脈之後,也隻能感歎,休-格蘭特在英國這裏的影響力,的確不是他能夠相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