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全球範圍都有聲譽的節目製作公司,弗裏曼特爾媒體在節目製作上的確有著十分出色的水準。但是,埃文-貝爾作為選秀節目的創作者,他至始至終都走在這個時代思維的前端,他足足領先了別人一兩個年份,所以,“流行偶像”在英國遇到了問題,不是弗裏曼特爾媒體不夠出色,隻是埃文-貝爾對選秀太過了解了,對事情的發展脈絡也十分清楚。
弗裏曼特爾媒體求助埃文-貝爾,是絕對明智的選擇。
瑪麗亞-科特才把情況分析完畢,埃文-貝爾似乎隻是簡單思考了一番,就有了點子,這讓瑪麗亞-科特十分意外。要知道,西蒙-福勒開始構思選秀節目新形式的消息出現時,他已經在初步和英國獨立電視台接觸了,當時弗裏曼特爾媒體自然是緊湊了起來,沒日沒夜地思考了幾天,也依舊沒有能夠相出對策。但埃文-貝爾的思想卻轉得如此快,著實有些意外。
不過,轉念想想,選秀節目從一開始就是埃文-貝爾一手打造的,他對這個節目的了解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認知。這樣想來,瑪麗亞-科特不由慶幸起來,還好這次及時找上了埃文-貝爾,否則說不定真的會被西蒙-福勒鑽空子。
“既然西蒙-福勒希望革新選秀節目的形式,而‘流行偶像’的收視也的確遇到了麻煩,那我們就主動把革新提前。”埃文-貝爾腦子轉得飛快,既然曆史軌跡無法抗拒,那就由他取代曆史上的西蒙-考威爾,將這次選秀節目的改革執行下去。
埃文-貝爾看了一眼瑪麗亞-科特的助手盧卡斯-馬科斯,“我現在可以記下來嗎?我沒有時間回去寫方案了。”
瑪麗亞-科特代替助手點頭回答到,“你說,我們會負責記錄。方案由我們寫就可以了。”盧卡斯-馬科斯也把雙方放在了電腦鍵盤上,示意自己沒問題了。
“首先,我們應該把參賽選手的範圍做一下改變。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區間,十六歲到二十四歲,二十五歲以上,組合。”埃文-貝爾的話讓瑪麗亞-科特眼神閃了閃,她完全沒有想到埃文-貝爾會如此大手筆,直接將原本的參賽範圍完全改變了,“由於放寬了年齡限製,觀眾群體勢必也會放大,當然,節目製作的時候,在不同區間的手法也不一樣,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策略、收視對象、投票可能對象都有區別,這個你們可以細分化一下。”
瑪麗亞-科特也在電腦上快速敲打著,伊登-哈德遜坐在一旁,卻是把之前埃文-貝爾與弗裏曼特爾媒體簽訂的合同拿了出來,他正在考慮重新簽訂合同的事。
“至於組合,這也是讓實力稍弱的普通人也獲得站在舞台上的機會,不過,更重要的是,組合的和聲、分聲部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演唱形式,也許可以吸引不少美聲唱法,還有對西城男孩、後街男孩組合有想法的年輕人參加。”埃文-貝爾雖然沒有詳細說,僅僅是對“組合”這種新形式點了點,讓瑪麗亞-科特的腦袋裏已經有無數想法往外冒了。加入組合這種形式,不僅是對參賽形式、參賽方法、參賽人員都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這勢必會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比賽。
“其次,根據參賽選手區間的不同,我們節目製作方法也要完全改變。”埃文-貝爾腦海裏想法清晰得很,這就是“X因素”的比賽規則,可以說除了“開嗓唱歌”這一點之外,和“流行偶像”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選擇三位有權威的評委,分別成為三個隊伍的責任評委。海選過後,每個評委帶領一個隊伍,評委可以召集自己的團隊,然後進行隊伍內部的第二輪選拔,在評委的手中,就選出最後的三強、或者四強,疊加起來就是九組選手或者十二組選手進行決賽。建議,第一季做九組選手吧,適應一下節目節奏。”
瑪麗亞-科特雖然沒有說話,一直在認真地打字,但是她也不得不承認,眼前少年的想法完全就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他對於節目流程的把握、對於吸引觀眾視線的方法,有著獨到的見解。剛才埃文-貝爾提起評委的特別作用,瑪麗亞-科特一下就想到了其背後的深意。
果然,埃文-貝爾接下來的想法證實了瑪麗亞-科特的想法,“評委負責一個隊伍,這是將評委的作用無限放大,也是做評委效應。同時,評委的眼光、培養手段、訓練水平都會展現在觀眾麵前,接受評判。進入決賽直播階段,可以把評委對立起來,完全當做是直接競爭對手。每周觀眾投票最低的兩支隊伍進行比拚,然後由三位評委選出淘汰選手。”說到這裏,埃文-貝爾頓了頓,看了瑪麗亞-科特一眼,“兩支隊伍,由評委選出淘汰選手,那麼這裏評委的對抗就被放大了,評委是按照真心淘汰實力弱的選手——即使是他自己的隊伍;還是站在自己隊伍的一邊,不管對手實力強弱淘汰競爭對手;亦或者是袖手旁觀的評委,選擇淘汰強者,為了能夠減少自己手下隊伍的競爭對手……這可是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