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集體捧場(1 / 2)

“你有必要和一隻見人就咬的瘋狗計較嗎?我想,我寶貴的時間還是留給美好的下午茶吧。”

這是今年年初,埃文-貝爾對於“太陽報”捏造他和艾瑪-沃特森緋聞時的評價。被稱為“瘋狗”的“太陽報”,在之後連續幾次報道之中,都對埃文-貝爾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從巴黎時裝周的“嘩眾取寵”,到柏林電影節的“無聲無息”,再到格萊美頒獎典禮的“無聊俗套”,還有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時的“跳梁小醜”……“太陽報”以及它周日版的“世界新聞報”,都在相處一切負麵詞彙對埃文-貝爾進行抹黑。就算是“致命身份”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時,“太陽報”也堅稱“這是一次垃圾影片的爆米花式驚喜”。

當“九”首演時,周日版的“世界新聞報”沒有任何疑問地進行大肆打擊,認為埃文-貝爾的娛樂生涯就要“覆滅”,他們堅持認為這是埃文-貝爾事業迎來滅頂之災地開端。就算是“九”的首演取得了成功,周一出版的“太陽報”也堅持認為,周日晚上演出的成功隻是“一個意外”。

但是,“九”接著就以讓人讚不絕口的口碑開啟了全新的征程,甚至讓人恍惚間看到了百老彙巔峰時期的盛況。所謂盛況,不僅僅因為上座率,還因為關注度,還有百老彙大道上的熱鬧。

取代“獅子王”,成為百老彙劇院的首推劇目,埃文-貝爾巨大的頭像懸掛在百老彙劇院的門口,成為推廣廣告。這隻是一個開始。連續三十場全場爆滿,這是去年“歌劇魅影”也沒有能夠創造的奇跡。更誇張的是,百老彙大道多年未見的排隊場麵,又再次出現了。

五月十一日,周一清晨。經過第一周的口碑傳播之後,“九”的聲明正式打了出去。所以,百老彙劇院門口就出現了三十多人的排隊購票場景,大家隻是為了購買當天晚上的第一張“九”觀影門票。八百張門票很快一售而空,在不到六個小時之內。這種情況持續了五天,當百老彙夏季套票已經銷售一空時,劇院預留的貴賓VIP座位也全部銷售完畢,如果想購買預留票,隻能買到六月第二周的票了。“九”五月份二十七場——有三場是加場,一共三十場——的八十張預留門票在五月十五日就先不銷售一空。

於是,從五月十七日起,排隊的人越來越早,就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搶到當天的門票。到五月二十三日時,甚至出現了當天晚上十一點就抵達劇院門口駐守,僅僅為購買第二天的一張“九”觀賞門票。在五月二十五日時,百老彙出現了久違的百人排隊長龍,足足有超過兩百之數的市民在百老彙劇院門口進行排隊,希望能夠一睹“九”的風采。

“九”,也許它不是百老彙曆史上最經典的劇目,“貓”、“歌劇魅影”、“西貢小姐”、“悲慘世界”這些經典可都是經過了時間考驗、歲月沉澱下來的經典,“九”隻能算是崛起新秀罷了。但是,“九”卻成為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重新拉動百老彙聲望的劇目。這個成就,就算是埃文-貝爾之前起家的“貓”也沒有能夠做到。

觀眾的捧場,不僅是紐約的觀眾,來自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遊客們都紛紛趕到百老彙劇院,就為了能夠欣賞一次“九”。但是,百老彙不同於電影,電影可以二十四小時無限循環播放。可百老彙演員就是那一批,精力有限,一天表演一場,四個小時,就耗盡了他們的全部精力。所以,“九”的門票依舊是一票難求,網絡上最高甚至將一張一百二十美元的門票炒到了三千美元,令人咋舌。

媒體的捧場也為“九”增加了不少聲勢,整個五月份,前後有超過五十家媒體對這出劇目進行了報道,遠遠超過了去年“歌劇魅影”重新上演的聲勢。其中,紐約代表性雜誌“紐約客”還製作了一期專題,叫做“融入紐約人血液裏的百老彙”,這篇文章內寫到,百老彙也成為了紐約客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且擺脫了原本高雅、老邁的形象,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注意。

在此情況下,無論是周一到周六版的“太陽報”,還是周日版的“世界新聞報”,他們都無話可說,隻能訕訕地說到“出乎意料地成功,媒體炒作功不可沒”,似乎還希望將“九”的成功算上自己一份功勞。而“首映”更是鴉雀無聲,艾略特-卡特也隻能安慰自己,百老彙不是他的工作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