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 哈佛假日(1 / 2)

馬克-紮克伯格原本不想參與此事的,因為以他的性格實在不屑做這件事。求助之人換做任何一個其他人,就算是比爾-奧爾森、達斯汀-莫斯科維茨的請求,他也不想參與。事實上,就算求助之人是埃文-貝爾,馬克-紮克伯格腦海裏“離開、離開”的聲音就沒有間斷過。

可是,就在這一瞬間,眼前這個笑容在陽光之中飛揚的畫麵,馬克-紮克伯格對於埃文-貝爾的羨慕就又再次湧現了起來,他不羨慕埃文-貝爾的事業、學業,他羨慕的是埃文-貝爾的個性,這種敢作敢為、追求自由的個性,讓馬克-紮克伯格無比憧憬。

所以,鬼使神差的,馬克-紮克伯格在埃文-貝爾的呼喚聲中邁開了腳步,甚至就連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是,看著埃文-貝爾兩個人消失的背影,感受著身後不斷傳來的推力,馬克-紮克伯格忽然就明白了:他是在想,如果自己也加入到這件事之中,也是打破了桎梏一回,那是不是意味著他也張揚了一會呢?

當身後的推力又更加凶狠一些時,馬克-紮克伯格用盡全身力氣往前一頂,頂住了記者們又一波的衝擊之後。馬克-紮克伯格看著三名記者又衝了過來,醞釀再一次的衝擊。馬克-紮克伯格的眼睛稍微眯起來了一些,這是他練習擊劍之後留下的習慣,這可以幫助他觀察對手的動作。當三名記者衝過來的身體就要接觸到大門時,馬克-紮克伯格猛然一鬆手,他不僅鬆手了,還主動將左側的大門拉了開來。

三名記者因為巨大的衝擊,直接就往前飛撲了出去,接受到了萬有引力的召喚,三名記者惡狠狠地摔了一個狗吃屎。教學樓門口的學生們,看到記者如此狼狽的情形,都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馬克-紮克伯格看了看外麵狂笑不已的學生們,又看了看地麵上哀嚎不已的三名記者,視線再次投向已經空無一人的走廊,眼底不由多了一抹滿足。

有了馬克-紮克伯格的幫助,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順利甩開了記者,很快就消失地無影無蹤了。

不過,這些記者們又豈會罷休。雖然沒有抓到確切的證據,但事實已經擺在眼前了。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一起出現在宿舍門口:雖然名義上是朋友過來祝賀畢業的,但隨後兩個人又一起甩開了記者,手牽手的照片雖然模糊卻能夠分辨出主角,更不要說兩個人守住教學樓大門,甩開記者的結局了。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著:有內幕,有奸情。

將這個故事用精致的語言描繪之後,出現在“世界新聞報”上的新聞就變成了,“哈佛假日——埃文和娜塔莉的浪漫邂逅”。

1953年,一部“羅馬假日”,讓奧黛麗-赫本與格裏高利-派克那段發生在羅馬的浪漫愛情故事,迷倒了無數少女,至今也是一部經典的影片。而“世界新聞報”的如此新聞就再明顯不過了,其描繪的就是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的浪漫愛情故事了。

“世界新聞報”根據過去星星點點的線索,將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從相遇開始,一直到現在編織成為一個堪比“羅馬假日”的愛情小說:的確就是小說,已經超出新聞的範疇,成為讓人歎為觀止的杜撰小說了。

不同於上次埃文-貝爾和梅根-福克斯的緋聞,這一次故事的脈絡都有照片為證,隻是記者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脈絡之中填補上了內容。至於內容真實與否,不重要,因為有照片就足夠讓讀者浮想聯翩了。

接下來前後兩周的時間,各大媒體都在炒作這個緋聞,特別是此時埃文-貝爾先拿下托尼獎、“九”的演出又接近尾聲,任何發生在埃文-貝爾身上的新聞都炙手可熱,被放大無數倍。所以,這次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的緋聞成為了埃文-貝爾有史以來最轟轟烈烈的緋聞。

娜塔莉-波特曼結束了畢業典禮之後,進入“情歸紐澤西”的劇組,整天被媒體包圍,擾不勝擾,整個劇組幹脆就直接開始閉關,拒絕了一切媒體的采訪。

而身處百老彙的埃文-貝爾,因為有“九”的演出,根本就是避無可避,成為了媒體轟炸的目標。雖然埃文-貝爾在接受采訪時,正式申明“我和娜塔莉的確是朋友”,但記者們又豈會罷休。諸如“你們是否在暗中交往”、“你們未來是否有發展可能”之類的提問,還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