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質疑聲浪(1 / 2)

既然是講述“加勒比海盜”的故事,自然要追溯海盜的本源。

“海盜”這個詞早在公元前140年就出現了,後來由希臘人下了定義,就是指那些在海上非法攻擊船隻和海邊城市的人。後來,海盜一詞還出現了很多替代詞,比如丹麥人、維京人、海賊等等。

據說,自從有了海船,就有了海盜,所以海盜一直是海上船隻最頭疼的問題。公元前5世紀起,羅馬帝國就煞費苦心的對付科西嘉島和撒勒島上的海盜,甚至派出了五千艘船隻、十二萬士兵端掉海盜的老窩。像這樣大規模的對抗海盜的行為,在當時的歐洲並不少見。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活動的擴張,海上商業航線開始出現,於是海盜的黃金時代來臨了。1691年到1723年是海盜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海盜頻繁出現在商業航線上,其中尤以馬六甲海峽為最盛。隨著掠奪許可證的出現,海盜的搶劫逐漸變得合法化了。那時的海盜主要是使用的是短火槍和水手彎刀,海盜船上則配備大炮,發射鐵球攻擊對手。一批具有傳奇色彩的海盜也應運而生,比如基德船長、黑胡子蒂奇等。

工業時代之後,各國加強了海岸沿線的看管,海盜活動逐漸沒落,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曾銷聲匿跡。但海盜們死灰複燃也不是不可能,1981年就曾經在巴哈馬群島一帶發現了一艘神秘的海盜船。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加勒比、印度洋等地也陸續都有海盜的消息傳來。

伴隨著電影的發展,電影題材在不斷增加豐富,幾乎生活之中有的和沒有的,包括科學猜想都成為了電影拍攝的題材。海盜,自然也不例外。

海盜電影的曆史可謂是十分悠久了,這是早期動作片的一個主要題材。在觀眾的印象中,海盜船大多是木製帆船,往往在船帆上揚起一麵骷髏頭的旗子,海盜船長都是獨眼龍,或是沒有一隻手或一隻腳,總是就是殘疾人。

即使是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電影之中海盜的形象也始終沒有能夠取得突破,一直維持了鉤子船長的外貌。誇張而巨大的海盜船長帽,遮蔽眼睛的眼罩,鉤子的殘臂,滿臉的胡渣,雖然舉止乖張、脾氣火爆,不過從海盜領導人到小兵,所有人的腦筋卻都不太好使。他們從故事一開始就以騷擾民眾,高調出場,還常常伴隨著頗有趣味的尋寶遊戲,不過之後都會出現正氣凜然的白馬王子,正義對抗邪惡的戰役永遠都不會過時,而海盜總是代表了邪惡的那一方。故事的結局總是可以預料的,英俊勇敢的正義勇士戰勝了海盜,獲得了無數的財寶,並且抱得美人歸,而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可憐海盜們隻能在一旁隻有流口水、幹瞪眼。

這幾乎成為了海盜電影的固定模式。在早期,這種模式贏得無數觀眾的喜愛。

1935年的“鐵血船長”讓所有人認識了愛洛爾-福林,他在片中所飾演的海盜被賦予了“風流劍俠”的稱號。不僅使得愛洛爾-福林一鳴驚人,而且還使得此後的俠盜電影風生水起。不論是達斯汀-霍夫曼極其傳神的“虎克船長”,還是洋溢著童真童趣的“小飛俠”,都讓這一類型片有了特定的觀眾群。

但事實上,1952年的“紅海盜”之後,就沒有再出現過海盜電影的經典作品了,1953年的“小飛俠”已經是遙遠記憶了,而1991年的“虎克船長”也隻能說是矮個子中拔高個,勉強湊數的,海盜電影始終沒有能夠再現輝煌。而早期受歡迎的固定模式,也早就被挑剔的觀眾所鄙棄,提起海盜就是腦海之中的形象,沒有人願意再為這種類型的電影買單。

從“加勒比海盜”兩位編劇特德-埃利奧特、特裏-羅西奧前後醞釀了十年才創作出這個劇本,不是因為這個劇本難產,而是因為沒有電影公司對海盜電影感興趣,就可見一斑了。去年,同樣是迪士尼,耗資一億四千萬美元打造了太空海盜片“星銀島”,原本想在海盜類型電影上有所創新,誰知卻遭到票房慘敗,讓迪士尼幾乎是血本無歸——“星銀島”的失敗和“海底總動員”的成功,不可否認也是皮克斯和迪士尼矛盾的一個縮影。

似乎,海盜電影不再能夠煥發出往日的光芒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埃文-貝爾攜帶著“加勒比海盜”加入了暑期檔大戰之中,媒體的質疑聲,完全就是可以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