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Person),很簡單的一個詞彙。組成一個人的成分包括身體的基本成分,但這隻能從外貌上將人和人區分開來,雖然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雙胞胎很多時候在某種意義上是很難分辨的。真正將人區別開來的,不是外貌,而是一個人的個性,以及他的人生。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盡相同,即使個性再接近,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個性出現。
所以,組成一個人的,應該是包括外貌、身體,還有個性,以及人從出生到現在為止的人生。就算是雙胞胎,小時候經曆的事情完全相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個性。一個人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心理學永恒需要探討的課題。
從克裏斯托弗-諾蘭對“蝙蝠俠:開戰時刻”的劇本著重點就可以看出,克裏斯托弗-諾蘭就是希望探討,布魯斯-韋恩是如何成長為斬奸除惡的蝙蝠俠的,他小時候經曆的事件對於他內心、個性所造成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布魯斯-韋恩這個“人”是如何形成的。
從埃文-貝爾對“神秘肌膚”的改編也可以看出,埃文-貝爾將重點放在了成長痛這個核心之上,經曆了相似的痛苦之後,尼爾和布萊恩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對待疼痛,並且成長為不同的“人”。
其實,包括“加勒比海盜”中傑克-斯派洛船長的形成,還有埃文-貝爾每飾演一個角色之前都喜歡在腦海之中構建出這個角色的人生,因為埃文-貝爾相信,隻有將角色個性形成的前因後果理解透徹之後,才能將自己融入這個角色之中。“改編劇本”之中埃文-貝爾對約翰-拉羅歇的傑出演繹,就是因為他對約翰-拉羅歇的人生有了透徹的認識,結果證明了,埃文-貝爾對這個角色的領域十分深刻,成功打動了整個頒獎季的大部分評委。
所以,當初在接觸到“機械公敵”這個劇本時,埃文-貝爾就提出了要對男主角進行重新塑造的要求,男主角對機器人厭惡的來源要有一個源頭,而當所有人都放棄抵抗了,男主角獨自一人依舊在堅持的原因又是什麼。隻有將男主角厭惡、堅持的源頭敘述完整,這個劇本才算是真正的完全,脫離出一個單純的商業大片,而變得言之有物起來。
“機械公敵”對劇本進行重新改編的工作,在埃文-貝爾與二十世紀福克斯簽約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埃文-貝爾在“機械公敵”的製片人名單上也掛了一個名字,不過對於這部電影的製片埃文-貝爾並不會過多參與,他的權限主要就是對劇本進行完善。過去一個月以來,亞曆克斯-普羅亞斯對劇本又先後進行了三次調整,主要都是集中在對男主角的改造之上。
“機械公敵”講述的故事並不是很複雜,男主角史普納是一名警探。在2035年,智能型機器人已經被人類廣泛使用,而且由於眾所周知的“機器人三大定律”的限製,所以人類對於這些能夠勝任各種工作而且毫無怨言的夥伴充滿了新人,它們中的很多甚至成為了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更先進的NS-5型超能機器人,並計劃達到平均每五個人就可以擁有一個該型號的機器人,然後就在新產品上市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朗寧博士卻在公司離奇自殺。史普納成為了這個案件的調查者。
在調查過程中,史普納懷疑這個案件並非人類所為,而USR公司總裁勞倫斯似乎也與此事有關。史普納發現一個名叫桑尼的機器人極有可能就是殺害博士的凶手。在追捕中,他發現桑尼不僅擁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擁有酷似人類的情感。問詢中,桑尼告訴史普納,他並沒有殺害博士,而是在幫助他做一件事情。
而後,勞倫斯認定機器人殺人隻是“工業意外”,將桑尼帶回了公司,這給調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深入調查之後,史普納遭到了大批NS-5型機器人的追殺,顯然有人不想史普納發現真相。
故事就在史普納的調查之中展開,發現一個又一個的驚人秘密。此時機器人已經完全不受人類操控,世界似乎就要滅亡了,史普納又該如何解開這個難題,就是電影最重要的問題了。
可以說,“機械公敵”的故事內容還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在機器人三大定律為核心的引導下,亞曆克斯-普羅亞斯撰寫了一個精彩紛呈的故事。不過,在男主角史普納的塑造上卻缺乏了有力深入的論證,也是埃文-貝爾覺得故事核心不夠明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