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在演技的道路上,一直都在探索,一直都在挑戰,當初拍攝“狙擊電話亭”的時候,埃文-貝爾就經曆了一次小突破;其後到“改編劇本”的時期麵臨第一次的瓶頸,當時埃文-貝爾是在梅麗爾-斯特裏普的幫助下,取得了突破,也贏得了他人生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雖然他並沒有到場領取;之後,無論是“加勒比海盜”,還是“撞車”、“機械公敵”,埃文-貝爾的表演都可以說是如魚得水,穩中有升。
這一次的“斷背山”,又讓埃文-比爾再次麵臨了瓶頸。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向來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是埃文-貝爾卻依靠多年來的演技累積,特別是對於角色鑽研和表演方式的累積,跳出了自我糾結的困境,找到了問題的原因,腦袋頓時一片清明,突破了瓶頸。
不比“改編劇本”時巨大壓力之下的掙紮,這一次埃文-貝爾似乎隻耗費了不到五分鍾就“想通了、突破了”,但這個結果,卻是埃文-貝爾足足努力了近兩年才由量變導致了質變。
以埃文-貝爾現在對演技方麵的理解,也的確是到達了突破瓶頸的臨界點。在此之前他就在不斷自我累積,而對“機械公敵”、“加勒比海盜”劇本上的要求,不僅僅是對角色對作品的要求,更是自我對表演質量的要求,這些無數的細節堆積起來,當“斷背山”來臨之後,恩尼斯這個角色將埃文-貝爾全身上下的所有細胞都調動了起來,捅破這層窗戶紙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埃文-貝爾剛才的表現來看,細節還是雕琢得不夠精細,如果李安和埃文-貝爾看監視器回放,可以在細節上找出改進的地方,但是恩尼斯整個人的神韻直接就躍然於屏幕之上。原本構想中,可能眼神要這樣、表情要這樣,可看了埃文-貝爾的表現之後,頓時就會覺得:這樣更好,這樣才是真正的恩尼斯,這樣的表現才最為合適。這才是真諦。
顯然,突破了瓶頸之後的埃文-貝爾,整個人頓時越發自如起來,他對於劇本對於角色的理解本身就十分深刻,現在取得了突破之後,恩尼斯的一舉一動都渾然天成。這種感覺就好像當初出演“改編劇本”或者“加勒比海盜”的時候,他心中有數,任何一個細節都是由心而發,自然而然地呈現了出來。不是大家對於角色有一個想法,而是他如何演繹就是這個角色的最真實一麵。這才是真正的更上一層樓。
李安從位置上站了起來,微笑地看著煥然一新的埃文-貝爾,“現在狀態如何?”作為一名中國人,李安知道在好萊塢這個大環境裏要如何與演員、劇組相處,他不是一個交際手腕十分出色的導演,但是他不卑不亢的態度、對工作的專業,為他在這個西方人的世界裏贏得了一席之地。
埃文-貝爾點了點頭,“還行,剛才那一場戲需要再重拍一次嗎?”他現在還是需要對角色、對每一場戲多下點功夫,多琢磨琢磨,就算是再傳奇的演員,每一場戲也都必須認真對待,這是埃文-貝爾在梅麗爾-斯特裏普身上看到的閃光點。
李安搖了搖頭,臉上還是帶著和煦的笑容,“剛才很出色。接下來幾場戲再看看你的狀態吧。”
埃文-貝爾站在原地沒有動,“我沉澱一下。”他需要對剛才那一場戲的感覺,還有腦海裏的思緒再想想,把握住這種感覺。
隨後,再次投入拍攝的埃文-貝爾,狀態果然有了很大的回升,雖然NG還是相對多了一些,但明顯可以感覺他整個人都輕鬆了起來,對於恩尼斯的演繹亮點不斷,讓李安整個人的情緒都放鬆了下來。
“好吧,傑克、埃文,過來。”李安把兩位主演召喚了過來。其實此時埃文-貝爾和傑克-吉倫哈爾就站在攝像機的前麵,距離並不遠,但因為李安的召喚,兩個人就專門走到了李安的身邊。
過去三周左右的合作,埃文-貝爾對於李安這位導演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李安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人,他的骨子裏還是有著中國式的浪漫和典雅,其實從當年一部“臥虎藏龍”就可以看出來了,那種欲語還休的矜持和內心洶湧,以一種別樣的方式進行了詮釋,並且成功地揚名世界。
其實李安對於同性戀這個群體也一直有著關注,當年一部“喜宴”就讓他拿獎拿到手軟,這次的“斷背山”也是如此,而在未來李安又拍攝了“製造伍德斯托克”,講述同性戀作家兼設計師埃利奧特-提伯創辦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經過。這就可以看出,李安對於同性戀的視角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