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 群體偏見(1 / 2)

“帝國”雜誌說,“一部不易遺忘的佳作,導演對社會問題的深刻理解讓人驚歎。”

“芝加哥時報”的一句話評論認為,“看似戲劇化的交通事故,折射殘酷的屠殺本質。”

而在“華盛頓郵報”上,則評述說,“少數言之有物的美國影片之一,精彩至極。”

顯然,這些媒體都認同“洛杉磯時報”的看法,對“撞車”紛紛送上了讚譽,對於保羅-哈吉斯的導演處女作都十分看好。

翻開“首映”雜誌的評論,他們又“再次”、“毫無意外”地對“撞車”進行了批判。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原因了:有埃文-貝爾參與的電影,“首映”顯然都看不慣。但是,“首映”每次的評論都能夠言之有物,贏得不少的支持者,所以大家也就對這種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意外的,許多人每次都還會期待“首映”的評論,看看艾略特-卡特又怎麼損埃文-貝爾了。這就是人們的獵奇心理,在一片稱讚聲中,大家總是會好奇。“首映”的策略顯然獲得了成功。

這一次,艾略特-卡特認為“撞車”是一次徹頭徹尾失敗的作品,“矯揉造作”成為了他對電影的簡略評論,在詳細評論中,他列舉了“撞車”失敗的四條罪狀。

“第一,情節牽強刻意。每一個情節的串聯都太過刻意,顯然是蓄意安排的,而每一次誇張得全部可信的罪過,都一定有一個更不可信的救贖。除了埃文-貝爾之外——上帝,埃文總算是依靠他的個性閃亮了一次,其他人居然都得到了救贖,太過牽強。”顯然,這裏又是對於埃文-貝爾的諷刺。埃文-貝爾飾演的湯姆-漢森警官,在電影結束時,失誤殺死了矮個黑人混混,還銷毀了證據,他是電影中唯一一個沒有能夠得到救贖的人。

“第二,粗糙的模仿痕跡。對經典電影‘木蘭花’模仿已經從編劇、剪輯,徹底到了配樂!然後,每一處模仿不但沒有超越,反而遠遠不如。這拙劣的模仿,隻會提醒觀眾,經典永遠無法超越,而本片導演的才華之匱乏也就越發明顯了。”“木蘭花”是一部1999年的經典作品,這部作品曾經贏得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還為湯姆-克魯斯贏得了他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獎,至今被奉為佳作。

“第三,手法過於用力。在每一個著力場麵,鏡頭都盤旋過長,毫無回味餘地。第四,或者說前三者的後果,演員被剝奪了表演的空間,這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是一場無聊木偶戲。這讓我們不由感歎,什麼時候電視導演才能放棄跨足電影領域的俗套,讓電影專業導演來幹這事兒吧!”

艾略特-卡特幾乎將“撞車”說得一文不值,從各個角度對電影進行了抨擊,甚至將電影歸入了大爛片的行列。這也讓“首映”站到了“洛杉磯時報”的對立麵,發起了一場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好萊塢報道”說了一句話倒是略顯公正,“也許‘撞車’距離經典還有一點距離,但是這絕對不是一部爛片,相反它還很優秀。”“好萊塢報道”認為艾略特-卡特言過其實,“撞車”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而關於對“木蘭花”的模仿剽竊更是無稽之談。

對於艾略特-卡特的挑釁,有無數雜誌站出來發起了討論,支持“首映”者有之,支持“洛杉磯時報”者有之,支持“好萊塢報道”者也有之,這部電影在評論界引發的地震式效應完全出乎了大家的意料。

威廉-伍德在“娛樂周刊”之中第一次對艾略特-卡特的評論發起了反擊,在此之前,威廉-伍德知道,一旦他和艾略特-卡特掐架的話,興奮的是“首映”雜誌,還是其他同行,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和艾略特-卡特一般見識。但是這一次,威廉-伍德對於艾略特-卡特的言論實在是不敢苟同。

“第一,如果沒有巧合那就不叫電影,生活本來就是由無數個巧合、緣分構建起來的,而導演和編劇就是負責把我們的生活用一種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第二,拍攝手法的相似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做‘向偶像致敬’,否則現在所有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攝恐怖片的人,不都應該是希區柯克的剽竊者了。第三,鏡頭的使用、光線的運用顯然是對情節最好的烘托,每一個鏡頭的光線明暗都寓意深刻,甚至每一個角色出場時的曝光、視角、色彩都有深意,這絕對不是粗粗看一遍電影就可以感悟出來的細節。第四,桑德拉-布洛克在影片中僅僅不到六分鍾的表現,卻讓人看到了出彩;馬特-狄龍的自我救贖震撼人心;埃文-貝爾從天堂到地獄的震驚、錯雜和驚慌,更是道盡了每一個普通人內心的黑暗。這是一部群戲電影,也正是因為演員的出色,才讓電影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