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兒-拉維尼如玉般的手指在電吉他弦上翩翩起舞,指尖和琴弦的碰觸,可以看到琴弦在稀薄的燈光之下微微抖動,但就是這細微的振動,卻傳遞出讓人歎為觀止的旋律。
隨後,艾薇兒-拉維尼抬起頭,將視線從自己的吉他弦上轉移到了埃文-貝爾的身上,無需更多的語言,埃文-貝爾手中的吉他弦就開始在指尖跳躍,不同於艾薇兒-拉維尼那種帶著叛逆的個性,埃文-貝爾的演奏更加隨性自如,同樣是個性十足,但是卻有著明顯的不同。都說音樂如人,不同人演奏出來的音樂的確有很大的區別,就好像是名片一般,帶著鮮明而獨特的符號。
“滑板男孩”的前奏帶著叛逆十足的幹脆,還有年輕人骨子裏帶著衝勁的挑釁。這首歌算是艾薇兒-拉維尼的成名曲,清晰地表現出艾薇兒-拉維尼流淌在血液中的個性。
“他是個男孩,她是個女孩,我把話說得很清楚了吧?”埃文-貝爾唱到,不同於艾薇兒-拉維尼的原版,埃文-貝爾的演繹帶著鮮明的男性氣息,那種撲麵而來的衝勁,在所有人的血液裏橫衝直撞。
緊接著,艾薇兒-拉維尼的聲音出現了,“他玩朋克,她跳芭蕾,我還能說什麼呢?”其實艾薇兒-拉維尼在演唱這種酷勁十足的歌曲時,就像一個假小子,聲音會帶著一種挑釁感。但此時與埃文-貝爾的嗓音放在一起,女性的柔美頓時就明顯起來了——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的。
“他想擁有她。她什麼也不說,但她一樣想擁有他。”
“但她所有的朋友,都傲慢地聳著他們的鼻子,她們都不喜歡他的口袋裝。”
很難想象,這是埃文-貝爾和艾薇兒-拉維尼第一次合作,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彼此聲音交錯起伏,這是一首節奏感很快的歌曲,但兩個人的交錯沒有出任何差錯,節奏的銜接和音調的融合,就好像歌曲原本就應該如此一般。
站在舞台上的兩個年輕人,肩膀上掛著吉他,對著話筒一邊演奏一邊演唱。他們的視線並沒有交流,但是嗓音卻詭異地契合在了一起;他們的嘴角並沒有笑容,因為手中的動作十分迅速,嘴中的演唱更是不能放鬆;兩個人之間甚至可以看到激烈競爭的火花四射,但是通過樂曲傳遞出來的情感,卻讓火花變得豔光四射,美好得讓人挪不開眼睛。除了用喊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外,許多人都開始在原地蹦蹦跳跳,瘋狂地點著頭,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將因為火花四溢的舞台而變得炙熱的空氣從自己的毛孔裏排遣出去。
選擇“滑板少年”這首歌來進行合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這首歌就好像是埃文-貝爾和艾薇兒-拉維尼的寫照。那種對立卻又蘊含火花的感覺,在舞台之上清晰異常。
“滑板少年”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街頭少年和芭蕾女孩的故事。男孩是一個玩朋克的滑板少年,而女孩則是優雅高貴的芭蕾少女,任誰看來,這都不會是一個合適的組合,所以,雖然兩個人互相對彼此有好感,但是誰都沒有說出來,隻是默默藏在心底。
女孩自視甚高,認為朋克配不上芭蕾,那種街頭流浪玩耍式的生活,與潔白高貴的白天鵝相距甚遠,於是,結束就是結束了,即使有好感,也就結束了。這就好像青春歲月中最華彩的一闕樂章,隻是,隨著青春的結束,這闕樂章的演奏也就嘎然而止了。沒有說出來的情感,也就被埋藏在記憶之中。
男孩不被束縛,天馬行空,邁向了自己期待的生活;女孩則腳踏實地地沿著既定的生活走下去,追求自己夢想中的未來。
五年,轉眼間,五年就過去了。芭蕾女孩成家了,也已經有了孩子,她坐在家裏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一天,女孩在家裏照料孩子時,百無聊賴地打開了電視機,卻看見了滑板男孩的音樂錄像帶。滑板男孩成功了,他給了所有朋友自己演唱會的門票,但是卻沒有給芭蕾女孩。也許,滑板男孩知道,他和芭蕾女孩就不是一個世界裏的人,所以他不想再回憶那段過去吧。盡管如此,芭蕾女孩還是去了,擠在人群中看他的演唱會。
倒不是說埃文-貝爾和艾薇兒-拉維尼之間有這種差距,兩個人還有這種情感什麼的,隻是說,兩個人之間本身就有一種較勁的感覺在。兩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互相不服輸,把對方當做競爭對手,同時也欽佩對方的才華。但是,兩個人卻從來不願意坐下來互相交流切磋——就好像埃文-貝爾和林肯公園、傑森-瑪耶茲等人一樣,兩個人就是聽著對方的作品,在暗中比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