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你是認真的?你覺得艾辛格不會出售改編權?”泰迪-貝爾熟練地把車子倒車入庫,一邊詢問到。
埃文-貝爾就坐在副駕駛座上,笑了笑,“泰迪,有的時候,製片人是很執拗的,他們認定了一個劇本,就不會鬆手。”
泰迪-貝爾把車停好,熄火下車,“就我目前的經曆,卻是沒有碰到這種事,所以很好奇,到底是怎麼樣一個劇本,能夠讓艾辛格堅持了這麼多年依舊不願意放棄。”
泰迪-貝爾有此想法並不稀奇。在好萊塢,對於製片人來說,一部作品的用途可以分為兩種,票房和獎項,而獎項的獲得不僅僅是榮譽,對於票房的刺激也是製片人所追求的,所以總結而言,一部作品的用途其實就隻有一個:利益。所以,在好萊塢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劇本在各個製片人手中輾轉,沉寂多年也始終不見天日。比如說,“斷背山”的改編,前後有多名製片人表示了興趣,但最後還是沒有人下定決心;再比如說“戀戀筆記本”的七年籌備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陽光小美女”耗費四年時間終究還是被放棄。要讓一個製片人拋棄利益,單獨站在作品的角度考慮,為了自己的喜好而對作品不離不棄,這在電影屆確實不常見。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在康斯坦丁影業的手上足足有四年之久,而伯納德-艾辛格早在這之前就開始追逐這個劇本了,前後持續的時間達到了八年,現在這個劇本依舊沒有能夠拍攝成為電影,但伯納德-艾辛格卻仍然沒有放棄。
現在,“香水”這部電影的改編找不到合適的導演,康斯坦丁影業選擇的合作夥伴夢工廠也麵臨了財政危機,自顧不暇。在這種情況下,科特-拉波特認為伯納德-艾辛格願意轉讓改編權,也是合理的推測。但埃文-貝爾卻認為,伯納德-艾辛格還是不會出售改編權,這讓泰迪-貝爾感覺像是聽到了一千零一夜故事。
埃文-貝爾之所以會如此認為,自然是來源於上輩子的記憶。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原著小說是德國作家帕特裏克-聚斯金德所創作,這本小說於1985年出版之後,始終高居德國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十名,被翻譯成為四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
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十八世紀巴黎的故事,男主人公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出生在巴黎的一個臭魚攤子,但天生對氣味有著匪夷所思的辨別能力,後來,他為了製作出一瓶完美的香水,殺害了二十六名少女,以攝取其香味。“香水”在1987年贏得了十五份“古藤貝格獎”中唯一的一份優秀外國小說獎。
這本按照古典式寫法完成的小說,被人們譽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德國小說”。其中對於嗅覺的描寫,堪稱經典,鑒於作者對感覺的描繪特別細致,這本書必須要利用自己的多種感官去“看”的書。用鼻子去品味,如果覺得還不夠深刻,就閉上眼睛,像小說的主人公格雷諾耶一樣,去追尋被各種各樣氣息所遮蔽了的味道,小說中每一種香味的描寫都是如此細致,讓人不由嘖嘖驚歎。
埃文-貝爾曾經閱讀過德語原版,當初是為了學德語,伊登-哈德遜推薦給他看的。結果書裏無數細膩的形容詞,讓埃文-貝爾閱讀起來十分困難,但也受益匪淺。書中對香水的描繪讓人不由拍手叫好。香水店老板第一次聞到主人公格雷諾耶配置的香水,他看見自己“躺在一個有黑色卷發的婦女懷裏,看到窗台上玫瑰花叢的側影,一陣夜風吹過窗台;他聽到被驅散的鳥兒歌唱,聽到遠處碼頭上一家小酒館傳來的音樂;他聽到緊貼著耳朵的竊竊私語,他聽到‘我愛你’,發覺自己由於幸福而毛發直豎。”他因此給這種香水命名為“那不勒斯之夜”,以紀念他的愛情。
很難想象,僅僅通過文字,就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關於味道的一副畫麵,那種身臨其境的香氣讓字裏行間的墨水味道變得越發迷人起來。
當年被文學界稱為“一個重要事件、一個奇跡”的“香水”小說問世之後,就有無數製片商爭購電影版權,但是作者帕特裏克-聚斯金德卻拒絕了所有的邀請,帕特裏克-聚斯金德可是出了名的挑剔懷疑,很長一段時間都拒絕出售其電影改編權。唯一得到帕特裏克-聚斯金德認可的,就是著名的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裏克。
創作出“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閃靈”等電影史上經典之作的斯坦利-庫布裏克,其電影才華毋庸置疑。受到了帕特裏克-聚斯金德的青睞之後,斯坦利-庫布裏克也對小說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並且親自上陣,嚐試對小說進行改編。但是最後斯坦利-庫布裏克還是放棄了,因為他覺得這本小說無法被拍攝成為電影,要用鏡頭語言去呈現“香味”的感覺,還有清晰地表達出“嗅覺”的作用,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氣體完全是無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