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認為你是飾演這個角色最合適的人選。”
這句話就好像是千篇一律的套話,可以使用在任何一個演員任何一個角色身上。當斯科特-喬伊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埃文-貝爾還是有些失望的。斯科特-喬伊終究還是沒有弄明白埃文-貝爾的個性,同樣是客套場麵話,如果斯科特-喬伊選擇“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角色十分具有挑戰,希望你來挖掘屬於角色更多的色彩”,雖然同樣都是場麵話,但無疑是更加適合埃文-貝爾個性的。
“這個角色最合適的人選”這句話就意味著,這個演員是有一個固有色彩的,而這種色彩與角色是想通的,這也就往往意味著挑戰性的減弱,甚至是喪失,很有可能還是和演員遺忘飾演過角色相似想通的一個角色。那麼,這對於埃文-貝爾來說,就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一個角色了。
就算是社交場合的模式客套話,也是有講究的。今天會麵的第一次交鋒,斯科特-喬伊就輕率了。
“這個故事叫做‘夜宴’,這是劇本,如果你允許的話,讓邱為你介紹一下劇情。”斯科特-喬伊把劇本遞了過來,得到了泰迪-貝爾點頭的提示之後,邱安平就開始介紹起故事的梗概了。
果然如同埃文-貝爾預料一般,發生在五代十國的哈姆雷特故事,那就是“夜宴”了。這部由馮小剛導演的中國式哈姆雷特,在2006年上映的時候,也還是沒有能夠擺脫類似“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大片的命運。其實一直以來,敘事都是馮小剛導演的長項,認為他不能再犯其他商業大片隻顧特效、場麵,反而忽略了電影最重要的核心。但意外的事情,恰恰就發生在這個環節上。“夜宴”最大的失敗就在於敘事的拖遝蒼白和對白的不倫不類,脫胎於“哈姆雷特”那複雜幽深的人性故事被表層情調的無節製的反複渲染抹殺殆盡,隻剩下形式上所謂的“黑暗”、“陰鬱”,這種單一雷同元素的重重疊加,讓觀眾根本無法代入故事情節。
一部電影沒有一個好故事,至少也應該有一個清晰簡潔的故事。“加勒比海盜2”的劇本埃文-貝爾之所以一改再改,就是因為傑瑞-布魯克海默一味追求場麵的宏大,反而讓故事情節變得混亂錯雜,失去了故事原本應有的魅力。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機械公敵”身上,一個出色的故事卻因為主人公塑造的斷層,從而導致整體質量的下降,這是十分可惜的,還好最後在埃文-貝爾的建議下,“機械公敵”避免了上一輩子的覆轍。
其實商業大片在故事情節上被詬病的事,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亦或者是其他國家,都是存在的。比如說上一輩子在票房上呼風喚雨的“變形金剛”係列,第一部的出色,讓人們對之後第二部、第三部抱有了很高的期待,但結果後麵兩集故事的糟糕也讓最死忠的粉絲都不由失望而歸。票房方麵的勝利,並不能掩蓋故事方麵的蒼白。再比如說“阿凡達”,這部超級特效商業大片,雖然在故事方麵沒有特別的新意,但是一個簡單明了的故事,對男主角心理轉變過程有一個點到為止的描繪,然後再把重心放到特效上,結果就創造了票房的新曆史。
所以說,商業大片並不是說就不需要故事了,隻是在故事的深度探討上放鬆了標準罷了。哈姆雷特的故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讓人回味至今,改編的電影版本也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其中對於男主人公哈姆雷特心理變化的描寫是十分重要的。那種仇恨、黑暗、陰鬱並不是通過台詞說“我很憂傷”就會變得憂傷的,而是需要整個情節、人物關係錯雜襯托出來的。而“夜宴”在這一點上,就沒有能夠做到。拖遝無力、蒼白失色的敘事節奏,讓整個故事失去了魅力。
“我們就是希望你出演王子的這個角色。”在闡述故事方麵,邱安平顯然是做過準備的,講述地還算流利,把一個故事大綱將了明白,他們希望埃文-貝爾出演的就是上一輩子電影中吳彥祖所出演太子無鸞這個角色。換而言之,就是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的這個角色。
當邱安平介紹完故事梗概之後,斯考特-喬伊發現,埃文-貝爾正在閱讀他剛才遞過去的劇本,不過接過了邱安平之後的話題,避免讓會議室裏變得安靜下來,“所以,貝爾,你看得懂中文?”
埃文-貝爾沒有抬頭,坐在旁邊的泰迪-貝爾笑著說到,“他平時沒空就喜歡看書,也包括中文書。他曾經閱讀過原版的‘雷雨’和‘四世同堂’,不過我就沒有這個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