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 集體閉嘴(1 / 2)

“同性戀西部片”,顯然,媒體又再次和埃文-貝爾作對了,他希望大家不要把這部電影單純看做是同性戀作品,也不要當做是西部電影去觀看,但媒體卻偏偏為“斷背山”冠上了這樣一個名頭,著實讓人惱怒,也更讓人哭笑不得。

事實上,埃文-貝爾雖然無奈,但也沒有再和媒體去爭執,因為即使他不說話,媒體也足夠難堪了。媒體們必須麵對的情況是,他們對“斷背山”棄之如履,對埃文-貝爾的這個決定吐上了一口又一口的唾沫,而現在他們必須忍著惡心自己把唾沫都舔幹淨,然後厚著臉皮、紅著臉頰,將他們筆下的讚揚之詞發布在自己任職的媒體之上。

將時間回撥到一年前的八月份,引領2004年整個暑期檔狂潮的埃文-貝爾,被踢爆即將要接拍同性戀題材作品“斷背山”,於是媒體口誅筆伐。埃文-貝爾最忠實的支持者之一,任職於“電影評論”的克裏斯-範朋克用一句“這是埃文-貝爾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決定!”為這件事做了定論,從而也引發了全美國吐槽埃文-貝爾的狂潮。

好萊塢電影工業在不斷進步著,但是這個電影大熔爐對於同性戀的容忍度卻從來沒有改變過——也許有那麼一點改變,從原來的零容忍到現在的零點一的程度?好萊塢的潛規則就注定了,同性戀電影沒有出頭天,這是不允許發生的事,沒有任何一部同性戀電影會被容許大張旗鼓,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埃文-貝爾也不行。

埃文-貝爾的崛起速度十分快,就好像火箭一般,但這在好萊塢卻不稀奇,因為一夜成名的故事比比皆是,埃文-貝爾實在算不上神話,就連童話都算不上。而好萊塢更讓人吃驚的是,一夜墮落的速度往往比成名速度還要快上十倍。也許昨天你還可以站在舞台上接受無數人的歡呼和尖叫,但是第二天你就有可能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埃文-貝爾曾經經曆的誹謗事件根本不算什麼,雖然所有人都在指責埃文-貝爾,讓他陷入了絕境,但至少還是有人關注他的。好萊塢真正殘酷的是,前一天聚光燈還在身上,也許第二天就人去樓空,就算他脫.光了在街上果奔,也沒有人關注。漠視和遺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所以,既然埃文-貝爾能夠坐火箭一般紅起來,也可以因為一部同性戀電影,一夜之間就被漠視和遺忘。“電影評論”、“首映”、“世界新聞報”……整個輿論界都在質疑埃文-貝爾的決定,就連最後的陣地“娛樂周刊”和“紐約時報”也不敢打包票,隻能說一些中立的言論。整個好萊塢都在埋葬埃文-貝爾,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化作塵土,一點一點將埃文-貝爾淹沒。

“斷背山”拍攝期間,沒有人關注,沒有任何人關注,包括威廉-伍德。觀眾可以看到關於“撞車”關於“神秘肌膚”的消息,可以看到埃文-貝爾發行新單曲的消息,還可以看到頒獎季的消息,但是關於“斷背山”,沒有任何消息,沒有人在意。一直到第六十二屆威尼斯電影節,“斷背山”才似乎從深深的海底付出水麵,一夜之間以耀眼之姿出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金獅獎、最佳男演員獎,這是來自威尼斯的嘉獎,不算什麼;但是多倫多全場起立,長達二十分鍾的鼓掌?沒有人能夠忽略這一點,即使是自大自信狂妄的美國媒體也不能,他們終於開始意識到,“斷背山”蘊含的力量,似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沒有人願意開口說話,即使是最擅長“遺忘”、最擅長“翻臉不認人”、最擅長“虛以委蛇”的媒體也不願意,一年之前的信誓旦旦、言之鑿鑿還曆曆在目,現在不僅要他們開口說話,還要開口為“斷背山”唱讚歌,這幾乎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所以,第一家報道“斷背山”的媒體居然是“世界新聞報”,這個非專業娛樂報紙的花邊媒體居然搶在了所有人之前——其實根本不用搶,因為除了威尼斯、多倫多當地和歐洲的媒體之外——準確地說是美國媒體幾乎不願意開口。“世界新聞報”願意開口的代價就是,他們不評價電影本身,而把焦點放在了埃文-貝爾的英雄救美上。

“世界新聞報”花了大量的筆觸描寫了埃文-貝爾英勇救人的神勇場麵,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足夠的爆點和關注點,已經足夠讓他們賣多幾份報紙了。在“世界新聞報”的渲染之下,埃文-貝爾在首映式會場英雄救美的事跡迅速在網絡上傳播了開來,這已經不是埃文-貝爾第一次神勇表現的報道了,前前後後已經有很多次,但是網友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埃文-貝爾就好像他們身邊的平民英雄一般,就生活在他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