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羅傑-埃伯特還是尼爾-達西,他們的評論都為“斷背山”送上了至高的讚譽。這與去年八月份的千夫所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後更為壯觀,也更為諷刺的是,幾乎所有媒體都揚起了自己的手,狠狠地在自己的臉上摔了一個耳光,響亮而刺耳。如此壯觀的場麵,堪稱地震級別。
“時代”周刊的評論說到,“‘斷背山’講述的病不僅僅是性(影片裏性的部分微乎其微),而是關於愛:一種猶疑而備受阻礙、最終化為心底悲哀的愛。”
“洛杉磯時報”的影評則相對含蓄一些,“這部被稱為‘同性戀西部片’的電影,這一稱謂既不準確又容易產生歧義……片中飽含的激情很大程度來自於精確的細節和曖昧的情感。”
“滾石”則以“埃文和傑克聯手奉獻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為題做了相關評論報道。
“好萊塢報道”的一句話評論是,“電影的精彩就在於,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是一部同性戀的作品!”
“芝加哥讀者”認為,“史詩般的愛情故事,‘魂斷藍橋’、‘亂世佳人’之後最好的愛情電影!”
看看這一篇篇將“斷背山”冠以“神作”的評論,再對比去年媒體們的指責,情況就變得越發有趣起來。事實上,在多倫多觀看“斷背山”之後,對於電影提出批評的電影絕對是屈指可數的,這裏的屈指可數就是指,在第一批湧現出來的美國媒體十二家評論中,隻有“首映”唱反調——沒有任何意外。
但即使是“首映”,艾略特-卡特的批評反叛也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李試圖將同性戀的愛情故事神聖化,但事實是,無數瑣碎的細節、平淡的故事敘述,讓整部電影顯得索然無味。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依舊無法彰顯出任何特別。埃文拘謹拙劣的演技,讓人甚至聽不清楚他的台詞,傑克幼稚衝動的表演依舊沒有褪去偶像光環,讓人失望的一部作品。”
粗看艾略特-卡特的批評,似乎將“斷背山”批得一無是處,但事實上,卻越發可以看出他沒有任何理論立足點,無法像以前那樣理直氣壯地進行批判,所以才會胡亂批評一氣。關於埃文-貝爾說話含糊,那正是懷俄明州牛仔們說話的特性,反而是他演技出色的體現;關於傑克-吉倫哈爾角色的解釋也是胡說亂造,那就是傑克這個角色的個性。而對於電影本身,艾略特-卡特並不能做出有效的攻擊,所以就把焦點放在了“同性戀”之上,希望煽動起保守派們的情緒,讓他們對於同性戀——而不是電影本身——做出反抗的行為。
“首映”評論的粗糙蒼白,也越發讓這場地震級別的甩耳光大會變得精彩起來,就連“首映”這個頭號反派都在自拆擂台,更何況是其他媒體呢?
其實,早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斷背山”的時候,歐洲各國媒體就對這部電影送上了不少讚譽,即使當時有更加出風頭的“晚安,好運”,但讚譽聲依舊是絡繹不絕的。
來自英國的“泰晤士報”評論認為,“宏大的格局,動人的故事,不凡的演技和劇本,搶眼的攝影,‘斷背山’擁有一切成為經典的資本。”
同屬英國的“視與聽”在嘲諷美國媒體的鴉雀無聲之前,對於“斷背山”也是有大把好評的,“李那平靜含蓄的鏡頭之下,蘊含著讓人吃驚的情緒在波動,埃文和傑克之間的火花,讓故事看起來美好得讓人心痛,每一副畫麵都像是一張明信片,那種完美越發刺痛我們柔軟的內心。”
法國的“電影手冊”送上了獨特的讚譽,“李並不羞於談.性,實際上這對愛人之間的激情令人震驚……這個關於愛的故事表達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質的痛惜,既自然灼痛又優美細膩。”
另外,英國著名雜誌“帝國”還說,“這是一個同性戀故事,又不是一個同性戀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很多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很多。”
而意大利當地媒體則認為,“埃文用他細膩內斂的表演,成功讓大屏幕前每一個人的心都碎了,這樣的愛情,讓無數人向往。”
威尼斯電影節官方場刊的評論則說道,“史詩般的電影,那種被蘊含在廣袤蒼涼山脈之間的湧動,在眼前呈現出一幅壯觀的景象,讓人驚歎不已。埃文的表演震撼全場,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句台詞,都在牽動著觀眾的內心。”
德國媒體則用最簡單的讚譽表達了內心的想法,“史上最佳,沒有之一!”當然,也許他們指的是同性戀題材電影史上最佳,但對於“斷背山”本身的認同卻絲毫沒有打折扣。
從威尼斯到多倫多,先後為“斷背山”送上評論的媒體一共有三十一家,除了“首映”之外,其他三十家媒體全部好評,更不乏那些最頂級的專業電影雜誌,可見“斷背山”所贏得的輿論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