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 換位思考(1 / 2)

西恩-潘看了埃文-貝爾一眼,埃文-貝爾似乎真的沒有把“荒野生存”的版權問題放在心上,隨後他又看了泰迪-貝爾一眼,泰迪-貝爾低聲和卡瑞娜-麥坎德斯交流著今年冬天越來越冷的天氣,也好像對於剛才的短暫交鋒不太在意一般。西恩-潘不確定貝爾兄弟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但是他很確定的是,埃文-貝爾絕對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所以,他決定主動出擊。

西恩-潘從盤子裏拿起一片烤吐司,放進了嘴裏,濃鬱的奶油香氣的確很美味,“比莉,看來我最近減肥的努力都要白費了。”一句話就讓比莉-麥坎德斯嗬嗬地笑了起來,“比莉,你覺得,克裏斯的故事搬上大屏幕的話,怎麼樣才是最好的選擇呢?”

比莉-麥坎德斯先是看了丈夫一眼,然後很配合地看向了西恩-潘,“西恩,說說你的想法吧。你知道的,我對於電影可沒有那麼多了解。”

西恩-潘也沒有推辭,就簡單地把自己想法說了一些,包括對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的心理轉變,也包括對電影的影響都做出了一個描繪。埃文-貝爾在旁邊聽著,也是不斷點頭。西恩-潘對於這個故事的鑽研的確十分深刻,上一輩子的“荒野生存”成品如此出色,可不是一時之功。

不過上一輩子,有人認為西恩-潘拍攝出來的“荒野生存”實在算不上出色,可以看出西恩-潘作為導演的生澀,情節太過零散,畫麵太像是音樂錄影帶,拍攝方式和敘事手法上的稚嫩,都讓故事變得有些刻意。刻意地煽情,刻意地思考,刻意地渲染,這也就導致了劇情缺乏說服力,還有整體情感轉換太過薄弱。

但是,觀看電影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對於同一部電影一千個人可以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就算全部都是稱讚也會有不同的角度。整體來說,上一輩子對於西恩-潘的作品還是讚譽占據上風的,埃文-貝爾記得,媒體綜合評分沒有八十五分也有八十分,對於西恩-潘的導演功力也是讚賞有加,認為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所以,那些負麵評論也不見得就是準確的。就埃文-貝爾個人而言,西恩-潘拍攝的“荒野生存”距離經典的一線之隔,其實就是在於角色的塑造上。

西恩-潘希望通過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的事跡,告訴人們一些人生哲理,也希望表達出他自己對於自由的一種向往。這種方式並不是不行,隻是因為太過刻意煽情,反而忽略了一些細節的雕琢。

以埃文-貝爾拍攝的“神秘肌膚”為例,這個故事其實可以拍得很煽情,讓所有人淚流滿麵,對兩個主角的故事同情不已。但是埃文-貝爾卻沒有選擇這樣做,在每一個細節上埃文-貝爾都十分隱忍,不希望大篇幅的哲學道理讓電影變成說教片。埃文-貝爾在兩個角色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筆力,通過角色自己的立體感來傳達小時候傷害對於他們成長帶來的傷痛。

每一位觀眾都是一個個體,而每個個體都是十分主觀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看待同一件事物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想法,更何況是一段故事、一段人生。看完“神秘肌膚”之後,現場觀眾的沉默,那種深入骨髓的反思,也許每個人都不同,但是這種效果就是埃文-貝爾所希望看到的。

在“荒野生存”上也是如此。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的事跡,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讚同的。畢竟,拋棄親人、離開社會、回歸自然的行為,正麵來說是向往自由,負麵來說就是******反社會。西恩-潘希望通過電影去傳達自己對於自由的想法,從而喚醒觀眾對於自由的向往,這種做法就太過刻意了。

如果是埃文-貝爾,埃文-貝爾就會選擇獎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這個人雕刻起來。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讓他產生了逃離的想法;在逃離時候,他有無數次機會回到社會,他又為什麼沒有選擇回來……將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這個人塑造起來之後,那麼他的事跡在觀眾心中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回響,就因人而異了。

一個人如何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或者說如何讓自己人生變得有價值,這估計是每一個文藝青年心中經常思考的問題。有人向往當個背包客走遍世界,有人向往到世外桃源開一個小店悠閑地度過餘生,有人希望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當然,也有人想和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一樣到機選的環境中去體驗人生。所以,這種想法是因人而異的,就算不讚同克裏斯托弗-麥坎德斯的做法,但一樣也可以通過他的事跡投射到自己的人生中。反思,需要由觀眾自己來做,而不是導演告訴觀眾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