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戛納電影節,普通觀眾腦海裏浮現的第一印象勢必就是商業,而在專業影評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卻是不可捉摸,因為幾乎沒有人能夠對戛納電影節做出預測,當你屢屢認為自己預測成功的時候,閉幕式暨頒獎典禮總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推翻你的觀點,然後為你帶來“驚喜”。
埃文-貝爾跌破所有人眼鏡拿下最佳導演獎之後,另外一部比“香水”引爆更強烈爭議的作品“弗朗德勒”拿下了評委會大獎,這著實讓所有人都嚇壞了;而在金棕櫚大獎的部門,幾乎沒有人察覺到的英國作品“風吹稻浪”,讓所有人的預測都落空,成功摘下第五十九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
在最後的幾個重要獎項之中,冷門一個比一個誇張,在這種局麵之下,埃文-貝爾的得獎反而現在“波瀾不驚”了,因為所有人都在吃驚著“回歸”的被忽略,更震驚著“通天塔”的空手而歸。
在頒獎典禮之前,媒體支持率以二十八個百分點占據絕對優勢的“通天塔”,最終沒有獲得哪怕一個獎項,隻能是尷尬地坐在觀眾席上充當看客,這也延續了戛納電影節的傳統,媒體支持率並不等於金棕櫚,甚至不等於獎項;而拿到了媒體二十三個百分點支持率的“回歸”,影後和編劇部門的勝出,算是給佩德羅-阿爾莫多瓦一個交代,但是錯失了最終三大重要獎項的遺憾還是讓人扼腕。
事實上,在媒體支持率部門,奪得最佳導演的“香水”僅僅有四個百分點,評委會大獎的“弗朗德勒”則隻有兩點五個百分點,至於金棕櫚獲得者的“風吹稻浪”則隻有可憐的一點六個百分點。媒體支持率的“失敗者”卻成為了頒獎典禮的勝利者,戛納本色終究還是發揮了其原有的威力。
但是第五十九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之後,人們打量著得獎名單時,卻無法進行太多的批判,以王.家.衛為首的評委會玩了一手好太極,雖然冷門迭爆,但卻讓見者有份,這個分蛋糕的手法比金球獎、奧斯卡也是高出不止一籌。
肯-洛奇執導的“風吹稻浪”問鼎金棕櫚,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這位年屆古稀的頂尖導演與戛納電影節有過數次親密接觸,但每次都功虧一簣,雖然有兩次評審團獎和一次最佳編劇獎的安慰,但對於這位有口皆碑的電影前輩來說,今年拿到金棕櫚也算是實至名歸了。“風吹稻浪”在放映之後也引發了無限的爭議,這部電影描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衝突,而肯-洛奇作為英國人能夠以完全中立的姿態講述這個故事,並且揭示了濃厚的人文關懷,雖然引發了“涉嫌.叛.國”的巨大爭議,但作品的出色還是不容置疑的。
“弗朗德勒”來自法國導演布魯諾-杜蒙,這部電影也同樣是以反戰為主題的,不過卻是從一場驚心動魄的絕戀來進行闡述,上映時引發了媒體的激烈爭論,徘徊在優秀與低劣之間的口碑讓人不看好作品的拿獎前景。但是最終評委會大獎還是頒發給了“弗朗德勒”,一方麵體現了評委會對於反戰主題的認可,一方麵也是安撫了法國本土媒體,讓人說不出話來。
口碑驚人的“回歸”為西班牙之光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帶來了影後和最佳編劇兩項大獎,堪稱是對老將的讚賞。同時也體現出本屆電影節之上對於女權電影的關注。法國電影“光榮歲月”的五位男演員則拿下了影帝頭銜,與影後相互輝映,同時也再次證明了歐洲演員的整體表演水平。
從這些角度來說,每個獎項雖然都爆冷了,但都是有跡可循的,至少讓人無法太過詬病。隻能說,評委會委員們的選擇出人意料罷了。在歐洲電影大包大攬的背後,戛納電影節對於好萊塢的親密眾所周知,所以評委會是不可能遺忘好萊塢的。於是,最佳導演的獎項就落到了埃文-貝爾的頭上。
嚴格說來,其他獎項塵埃落定之後,其實最佳導演獎就是埃文-貝爾和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之間的競爭,也可以說是“香水”和“通天塔”之間的競爭。
這兩位導演都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海外出身、好萊塢崛起的青年才俊——埃文-貝爾是英國出身,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則是墨西哥出身;而兩者都十分擅長通過細節和故事的配合升華主題、點醒人性——埃文-貝爾擅長返璞歸真,將自己的領悟悄無聲息地融入電影之中,引發刻骨銘心的反思;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則擅長平行故事錯綜交織,以人物的支流關係完成彙總之後點明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