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文-貝爾看來,這一輩子經過調整的“加勒比海盜2”,與上一輩子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角色的勾勒。劇本經過數次改動之後,比爾-特納、諾林頓、上將巴特勒-貝克特等人的戲份都大大削弱,隻是集中的一個閃光點上放大。角色的真正重點轉移到了伊莎貝拉-斯旺和戴維-瓊斯身上。
伊莎貝拉-斯旺作為一名女海盜表現出來的智慧、果敢和狡猾,初露鋒芒,讓這名萬綠從中一點紅發揮了花瓶以外的更多效應。而戴維-瓊斯這個角色作為第二集隆重登場的反派角色,劇本將他為愛挖心的情況進行了擴充,使這個角色得到了完善,隨後在他與威爾、比爾、傑克等人的對峙中,都加大了戲份,將他作為海上霸主的形象一點點勾勒了出來。
將次要配角戲份縮短,放大主要配角的角色形象,然後把其他支線的劇情都盡量精簡。這使得整部電影從上一輩子的一百五十分鍾,縮短到了一百三十三分鍾,去掉了臃腫和繁瑣之後的故事,主線明確起來,顯然流暢了許多。而伊莎貝拉-斯旺和戴維-瓊斯的閃光也讓人看到了更多的人物魅力。被犧牲的威爾-特納雖然父子線牽扯,但戲份卻不多,不過在電影的最後,他看到伊莎貝拉-斯旺與傑克-斯派洛接吻、還有對父親受困於飛翔荷蘭人號上的擔憂,都為下一部打下了伏筆。
總體來說,經過調整精簡之後的“加勒比海盜2”保持了第一部趣味橫生、幽默詼諧的風格之餘,增加了特效和場麵,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傑克-斯派洛船長,整體來說,比上一輩子上了一個檔次。這是埃文-貝爾個人的看法,他對於電影成效還算是滿意的。
不過,重生的人可隻有埃文-貝爾一個,其他媒體不知道現在這個版本的成品已經比上一輩子好了許多,媒體隻知道,他們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一個嶄新的故事,然後根據自己的感觀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評價。
在媒體領域究竟有多少人討厭埃文-貝爾?答案是,有多少人喜歡他,就有多少人討厭他。因為他總是喜歡給記者們出難題,甚至不惜讓記者自己丟光了臉麵,還不得不賠笑,這讓記者們對他恨之入骨;但同時,記者們卻又離不開埃文-貝爾,想想,戛納電影節、巡回演唱會、畢業典禮、“這就是愛”、“加勒比海盜2”……這些數不勝數的話題,完全就是各大報刊雜誌在盛夏之初狂收銷量的製勝法寶,沒有人會錯過這些的。
又愛又恨,想必是所有記者們對埃文-貝爾的最大想法了,唯一能夠例外的,估計也就是威廉-伍德了。這也是每當埃文-貝爾出現潛在負麵消息可能性的時候,記者們都會蜂擁而上,忙不迭落井下石的根本原因。
比如說,“加勒比海盜2”。
其實,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經過埃文-貝爾的把關,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商業電影,主線清晰,角色豐滿,情節精彩,特效出色……值得稱讚的地方著實有不少。但是放在埃文-貝爾身上,媒體就不會如此認為了。
從“死亡幻覺”開始,埃文-貝爾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夠掀起口碑風暴,即使是商業電影“狙擊電話亭”、“機械公敵”和“加勒比海盜”,一樣依靠驚人的口碑讓記者啞口無言。要等待著埃文-貝爾出錯,這幾乎就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現在,漏洞終於出現了。
相比於埃文-貝爾之前高水平高質量的作品,“加勒比海盜2”隻能算是爆米花電影中的一員,整體質量沒有能夠得到升華。於是,這就成為了所有媒體攻擊埃文-貝爾的借口。誰都不知道,錯過了這一次,下一次機會什麼時候才會來到,甚至於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出現了。所以,媒體帶著無比苛刻的眼光,用顯微鏡將“加勒比海盜2”無限放大,然後進行了體無完膚的批評。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首當其衝的媒體不是“首映”也不是“世界新聞報”,而是一向對埃文-貝爾花邊新聞抱有無限熱情的“名利場”,“這是一部不稱職的續集”,這是他們的一句話評論。
在詳細評論之中,“名利場”認為,“首先,電影之中所要表達的支線太多太複雜,導致電影的敘述層麵稍顯混亂,反派戴維-瓊斯反而成為了電影敘述的核心,從正麵、側麵不斷渲染其能力的強大,但是在最後居然什麼能量也沒有爆發,唯一讓他顯得厲害的也就是那隻章魚海怪了。
其次,伊莉莎白-斯旺完全沒有了第一部的純情和忠貞,不斷陷入傑克-斯派洛船長的魅力之中,還與自己的前任未婚夫有不少的互動,這著實讓好不容易成熟起來的小鐵匠威爾-特納無地自容。在電影的最後,伊莉莎白-斯旺居然吻了傑克-斯派洛船長,目的是用計鎖住船長,但重點在於,船長居然就中了美人計?這實在讓人跌破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