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票房,兵家必爭之地。這是一句實話。但即使北美電影市場再繁榮,也終究隻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如果一部電影能夠在全球北美以外的市場取得佳績,德國、英倫三島、法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的香港和台灣地區等地,都是世界票房市場裏的重要區域,能夠在這些市場取得佳績,成績也絲毫不會比北美市場差。
以“泰坦尼克號”為例,當年這部世紀末的票房巨鱷在北美市場創造了六億美元的票房佳績,但是在北美以外的全球各地,這部電影卻席卷了十二億美元的票房,最終創造了驚人的十八億美元票房;而時隔十五年之後,電影轉製3D之後重新上映,北美拿下五千萬美元的飄蕩,但是在北美以外的全球各地,3D版卻拿下了近三億美元的佳績,這也使得泰坦尼克號的全球累積票房達到了二十一億一千八百萬。
由此可見,北美電影市場固然重要,但是全球電影市場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威力,那麼全世界的力量自然是更為強大的。當然,世界市場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文化的差異導致了觀眾審美觀的差異,要取得世界各國各地區觀眾的普遍認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電影誕生的一個多世紀以來,目前全球累積票房突破十億的電影鳳毛麟角,僅僅隻有三部,分別是“泰坦尼克號”、“魔戒3:王者歸來”、“星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這三部電影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北美地區之外的海外票房占據了六十個百分點左右,其中“泰坦尼克號”最為明顯,海外票房貢獻了百分之七十的力量,這才造就了影史的奇跡。
“穿普拉達的女王”在埃文-貝爾強大的海外號召力之外,有不少國家地區都希望引進這部作品,英格蘭首當其衝,七月二十一日,電影就正式登陸英倫三島,展開了全麵放映,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緊隨其後,進入九月下旬的時候,全球已經有超過三十個國家上映這部電影了,最終“穿普拉達的女王”上映的國家地區數目達到了七十一個!
由於“穿普拉達的女王”涉及的是時尚界的故事,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地區來說都是有自購吸引力的,新聞報道都認為電影中所提及的雜誌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時尚(Vouge)”,而女王米蘭達則就是“時尚”的美國版編輯安娜-溫圖爾,這種直接的聯想無疑刺激了觀眾們對電影的好奇心。其中,時尚集中地的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四個國家,都對電影爆發出了巨大的熱情。
“穿普拉達的女王”雖然在海外市場,始終沒有能夠奪得一次周末票房冠軍,畢竟各個國家地區電影受製於上映時間的交錯,許多美國暑期檔的作品在其他國家地區上映的時間都稍微遲一些,再加上各個國家地區自己的作品,競爭絲毫不遜於北美市場。但即使如此,“穿普拉達的女王”也依舊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在北美以外的海外市場,“穿普拉達的女王”居然拿下了三億六千萬美元,這個數字絕對是讓十一工作室數錢數到手軟。最終,“穿普拉達的女王”在全球範圍內,以“掠奪”的方式搶下了六億一千萬美元,晃晃悠悠地躋身到了影史全球票房的前三十名,在第三十名的位置上落下了腳跟。
三千五百萬美元的投資,最終贏得了六億一千萬美元的票房,撇開宣傳成本等費用不說,賬麵上就可以看到足足十七倍的盈利,這著實是讓人眼紅得發緊。誰又能夠想到,十一工作室居然會以“歌舞青春”和“穿普拉達的女王”這樣兩部電影開啟了他們的2006年?
以“撞車”、“斷臂山”連續兩年問鼎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掀起了電影公司的大洗牌之後,十一工作室僅僅用兩部作品就向所有人證明了:埃文-貝爾的眼光依舊毒辣逼人,不管是小眾獨立影片,還是大型商業電影,都是如此。
以小博大,十一工作室生動地向所有人詮釋了這個詞的含義。“歌舞青春”的三億五千萬,“穿普拉達的女王”的六億一千萬,十一工作室的2006年才過去一半,累積票房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九億六千萬,看來十一工作室要逆天呢!
自從上個世紀中葉,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形成壟斷,獨立電影的概念出現。獨立電影與所謂主流電影的對峙就沒有停止過,一直以來,獨立電影都落於下風,直到去年年末“陽光小美女”才逆天地取得了獨立電影曆史上的第一次北美周末票房冠軍,由此可見獨立電影的局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