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在運作“美國偶像”時曾經了解到,一檔節目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在於廣告;之後十一工作室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埃文-貝爾又了解到,一家大型電影公司絕對不容忽視的一大收入來源就是周邊,簡單來說,迪士尼就是靠周邊起家的,動畫片最大的作品,就是整個周邊產業鏈,從娃娃這樣的小東西到主題樂園這樣的龐然大物,全部都是周邊產物。
所以,當初迪士尼對於失去皮克斯之後,十一工作室依舊願意把周邊的橄欖枝交到他們手中,是絕對舉雙手雙腳歡迎的,這甚至可以說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不過,了解過了解,但埃文-貝爾卻始終不知道,所謂的“周邊暴利”到底有多麼誇張。但是自從“十三”發行之後,埃文-貝爾就徹底知道為什麼這些大公司如此有錢了,在周邊這一個產業鏈上,金錢就好像潮水一般每天每時每刻地湧進版權所有者的口袋裏。
“十一”男裝發展之迅速讓人側目,現在“十一”男裝平均每個月的營業收入超過五億美元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平均每個月的營業收入是在七億上下波動,奢侈品牌到底多麼掙錢算是給埃文-貝爾一個赤果果的例子了。今年年終統計時,“十一”男裝的營業額很有希望超過一百億美元,畢竟年末聖誕節絕對是一個拉動銷售的好時刻,扣除各個環節的成本之後,“十一”男裝一年的純利潤十分可觀,比十一工作室其他部分疊加起來都還高。
但是“十三”問世之後,瞬間就刷新了埃文-貝爾的認知,僅僅十月、十一月這兩個月份,“十三”這款香水的純利潤就達到了一億美元,這是純利潤,比“香水”這部電影的票房都還掙錢。這也是為什麼十二月“十三”僅僅是一瓶香水,就能夠與其他香水係列做抗衡的原因,粉絲的狂熱將“十三”這一瓶香水炒得火熱,再加上三十九美元這樣絕無僅有的超高定價,也難怪“十三”的營業額如此駭人了。
在十二月這一個月之中,“十三”的營業額再創新高,成功躋身全球香水銷量排行榜前十名之餘,純利潤更是超過了八千萬美元,讓人們清晰看到了周邊這個行業的暴利。
想象一下,香水還是需要特殊工藝進行製作的,如果味道不吸引人,甚至還是會失敗的;但是玩偶、圓珠筆、杯子、抱枕、扇子……這樣的周邊呢?僅僅是將電影人物形象印上去就足夠了,成本低廉不說,製作過程也再簡單不過了。難怪都說盜版猖狂,版權掙錢,周邊這一行業裏的暴利絕對是讓人瞠目結舌的。
埃文-貝爾出演“加勒比海盜2”,前後經過大半年的拍攝,在太陽暴曬、海風肆虐的環境之下流淚流汗奔波,結果又是拿三千萬美元的片酬,又是拿電影票房分紅,辛辛苦苦才掙了幾千萬,一瓶“十三”一個月就抵了,讓人啞口無言。
進入一月之後,“十三”的銷量更是凶猛,因為“香水”在全球首映的國家再次來了一個增漲高峰,在全球二十三個國家地區上映。
“香水”繼十月份之後,再次在五個國家問鼎了周末票房冠軍,搶下了兩千八百萬美元的票房,此時海外累積票房已經穩穩當當突破了兩億門檻,來到了兩億零七百萬美元的位置。
票房上的出色表現也讓人們意識到了,“香水”的爭議對於票房來說不是毒藥,而是靈藥,因為圍繞在埃文-貝爾身上的爭議不會讓人退步,而是讓人產生好奇,希望走進電影院裏用自己的眼睛親自確認所謂的爭議到底是什麼。
“香水”在全球上映的範圍斷斷續續地增加著,在二月中旬時達到了巔峰,一共有三十六個國家地區放映了這部電影,在此之後,各個國家地區就開始陸續下檔了。不過整部電影的放映陣線還是拉得很長,慢慢吞吞地一直持續到了五月結束。
最終,“香水”在北美市場搶下一億五千萬美元的票房,而海外地區的票房成績顯然要出色了許多,海外地區的票房冠軍是德國,果然是德國,單單是一個德國就貢獻了八千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幾乎都要趕上美國了,成績斐然;英國緊隨其後,貢獻了五千萬美元的票房;法國的三千萬票房位列第三。出人意料的是,墨西哥、西班牙、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票房表現都十分出色,這倒是電影上映之前所沒有預料到。
海外地區的總票房最終來到了兩億八千萬美元這樣驚人的數字,雖然沒有能夠突破三億門檻,但依舊是一個讓人喜笑顏開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