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和朱庇特的聊天因為用餐的開始而暫時到了一段落,但是兩個人卻時不時會閑聊兩句。今天這個結婚的場合,埃文-貝爾意外認識了朱庇特,認識了這個十六歲就意外懷孕的少女,不得不說是一個巧合。
在美國,青少年意外懷孕的情況並不是太稀奇,而在美國這個大環境之中,處理辦法也是各種各樣的。將懷孕和青少年連接起來,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其實何止是在美國,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因為價值觀的不同,也都會導致不同的爭議。爭議無非也就是圍繞著責任和人權展開的。
首先第一個部分就是青少年懷孕這件事本身,為什麼會意外懷孕,為什麼不做好安全措施,為什麼要偷嚐禁果,這又到底是誰的錯,誰應該負責任?
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推卸責任這件事都是十分泛濫的,隻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但是這一種情況在東方文化之中格外明顯。
在東方文化之中,當這種情況出現之後,人們會開始譴責青少年不知檢點,年少懷孕甚至會成為敗壞家風的代表,讓全家人都成為被人恥笑的對象,所以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大部分的家長都會開始互相推卸責任,指責是對方的錯,然後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為又延伸到孩子身上,使得整件事情就變成爭論的焦點。很少有家長能夠冷靜而正確地看待這件事。
但是把問題剖析開來看,這其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
為什麼青少年會去偷嚐禁果呢?正是因為這是“禁止”的,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那些被冠以“禁止”名頭的書籍、電影、作品往往會引起人們更多的好奇心。在二十一世紀這個開放的年代,其實孩子們有無數的途徑去了解所謂的“交.配”過程,但在校園課堂之上,性.教育依舊是停留在紙麵上的話題而已。老師們願意花整節課的生物課去講述花粉如何傳播並且與花蕊結合最終完成植物的交.配與繁殖,但當生理衛生裏關於人體那一頁出現的時候,一句“自學”卻成為了老師們逃避現實、推卸責任的最好借口。
自學?如何自學?找一個異性同學進行實際探索?那麼所謂的避.孕、所謂的意外又該如何避免,這根本就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而當問題出現之後,家長、社會卻又迫不及待地指責青少年的錯誤,根本看不到他們在教育上的失職在這個事件之中占據的位置。青少年,本來就是缺乏自我控製、缺乏自我判斷的年紀,如果監護人沒有起到監護的職責,那又有什麼意義?這種社會的推卸責任,延伸到家長身上,繼而延伸到青少年身上,那麼就是整個社會不願意承擔責任的體現。這是整個社會文化的漏洞。
同樣的問題在西方文化之中,也是存在的。雖然西方文化之中對於青少年懷孕這件事並不會那麼嚴肅地對待,但其實也是存在的,包括美國、英國這些所謂的先進國家之中,人們看待青少年懷孕的問題也許不會那麼赤果果,但是當一個三十歲的婦女帶著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在社會底層掙紮時,社會的目光也沒有那麼和善了。這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的推卸責任。
西方文化對於責任的推卸是冷漠,當青少年意外懷孕之後,他們會高喊著人權、高喊著生命萬歲,然後呼籲青少年應該把孩子生下來。但是生下來之後的問題呢?卻是整個社會的毒瘤,多年累積下來也始終無法解決。
青少年拒絕把孩子生下來,那麼在西方文化之中,墮.胎這個敏感話題就會觸怒太多太多人,從宗教到政治,甚至於偏激的情況之中,美國還出現了射殺墮.胎醫生、放火燒掉允許墮.胎的醫院的情況;青少年把孩子生下來之後,但是社會卻又無法給與這些孩子們一個妥善的生存環境,人們就看著這些青少年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
所以,情況又來到了第二個部分,青少年懷孕之後,是否應該把孩子生下來?如果生下來了,又應該如何?而這個問題則在西方文化之中發生更為強烈的碰撞。
東方文化之中對於責任、家庭、幸福感等問題的定義影響下,墮.胎文化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即使第一個部分的意外出現之後,解決往往是按照這個路線“杜絕後患”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之中,對於這個問題卻延續了多年的探討,始終沒有得出一個結果。
在西方,支持墮.胎的人也是存在的,他們認為懷孕十二周以內進行墮.胎的話,嬰兒還未成為完整生命,因此不涉及扼殺生命的問題。同時,現實中很多懷孕並非出於男女雙方的一員,比如被強.奸懷孕以及沒有采取預防措施無意懷孕。這樣的小孩即使沒有被墮.胎,出生之後遭到虐待或者遺棄的可能性也非常高,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而且墮.胎非法化本身也無法杜絕墮.胎,隻會導致人們通過各種隱蔽途徑進行墮.胎,反而容易導致母親的身體健康出現意外。當初邁克-李拍攝的“維拉-德雷克”講述的就是這個敏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