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夏天,“加勒比海盜”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之下,橫空出世,最終在全球範圍內席卷七億五千萬美元的票房,票房數字以讓人瞠目結舌的態勢不斷往上翻,玩得就是一個逆轉的刺激。而後,“加勒比海盜”第二部和第三部,成本一部比一部高,第二部紙麵投資還在兩億美元上下波動,第三部的紙麵成本就已經達到了三億美元,但票房也並未讓人失望,兩部續集在全球的票房都邁過了十億門檻,躋身全球少數派頂尖行列。不僅讓迪士尼掙得盆缽滿盈,最重要的還是海盜係列的品牌效應打響了起來,讓人不由側目。
“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上映的時候,才僅僅上映三周的時間,傑瑞-布魯克海默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了續集將會投入製作。這其實就是好萊塢的規則,一部如此掙錢的作品不拍成係列,那就太過暴斂天物了。所以這也造就了“加勒比海盜”係列第二部和第三部連續拍攝的景象,可見迪士尼對該係列的強大信心了。
但是,“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上映之後,無論是傑瑞-布魯克海默還是迪士尼,都悄無聲息,雖然說是“三部曲”,但隻要電影公司,三部曲完全可以變成四部曲、五部曲,又或者是再打造出第二個三部曲係列出來,所以,數字從來就不是禁錮電影公司追求利益的理由。可這一次迪士尼居然沉默了,這實在是太過異常。
如果說“加勒比海盜3”上映之初,與“蜘蛛俠3”、“怪物史萊克3”內耗嚴重,原本邁過四億門檻的希望大大降低,使得現在正在修生養息的迪士尼投鼠忌器的話,那麼當“加勒比海盜3”隨後展現出強大的後勁,重燃起北美票房突破四億的希望之後,再加上“加勒比海盜3”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來的霸氣,迪士尼還沒有任何動靜,那就不僅僅是異常,而是莫名其妙了。
所有人都不由好奇:迪士尼怎麼了?或者說,羅伯特-伊格爾怎麼了?
其實,在好萊塢這個圈子裏的從業人士,關於迪士尼和十一工作室的那點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皮克斯這樣一個重磅交易,影響如此深遠,自然是人盡皆知了。但大家知道歸知道,卻無法切身體會羅伯特-伊格爾和傑瑞-布魯克海默內心油煎火烹的痛苦。
早在六月第二周,也就是“加勒比海盜3”完成三連冠偉業的時候,傑瑞-布魯克海默就和羅伯特-伊格爾坐到一起了,他們不是笨蛋,相反,他們對於票房、利益這些數字的敏銳程度絕對不遜於任何的票房分析專業人士,“加勒比海盜3”在這個時間點表現出來的票房前景,即使在北美無法突破四億門檻,超過“蜘蛛俠3”也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那麼,既然索尼哥倫比亞影業都在考慮,“蜘蛛俠”的剩餘價值應該如何繼續壓榨,迪士尼沒有理由不去考慮傑克-斯派洛船長的未來發展。
傑瑞-布魯克海默看著眼前愁眉苦臉的羅伯特-伊格爾,不由也覺得好笑,因為他覺得就好像在照鏡子,自己的表情清晰地投射在羅伯特-伊格爾的臉上,兩個位於好萊塢權勢榜頂層的人物,平時都是呼風喚雨、說一不二的權威,現在卻同時犯愁了,而他們犯愁的原因隻有一個:埃文-貝爾。
在好萊塢,能夠給頂級製片人、電影公司掌門人臉色看的導演、演員,隻有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說湯姆-漢克斯,比如說湯姆-克魯斯,這其中就包括了埃文-貝爾。但是,即使是這一小部分導演、演員,他們和頂級製片人、電影公司掌門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製衡的,唯一的平衡點其實就是利益,誰占據了利益的主動權,誰就擁有話語權,而埃文-貝爾在這一次談判中就擁有主動權,絕對的主動權。
傑瑞-布魯克海默不由想起“加勒比海盜2”籌備之前的那段日子,那時候他在迪士尼的合作夥伴還是邁克爾-伊納斯,他們兩個沒有少被埃文-貝爾折騰,甚至一度下了狠心不打算用埃文-貝爾,已經重新開始接洽演員了,但結果還是埃文-貝爾完勝。
而現在,傑瑞-布魯克海默卻是後悔莫及。當初他不應該強硬一半,最後虎頭蛇尾的。要麼就是開始強硬,一直強硬到底;要麼就是和氣生財,一開始就妥協。無論是哪一種局麵,都不會淪落到現在的尷尬地步。
傑瑞-布魯克海默清楚地知道,“加勒比海盜”第二部和第三部能夠取得現在的成績,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原因要歸到埃文-貝爾的身上,傑克-斯派洛船長獨一無二的號召力至今清晰可見,即使在口碑最差的第二部之中,傑克-斯派洛依舊是媒體關注的唯一焦點;而且,埃文-貝爾對這兩部續集劇本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於電影質量也有根本性的提高,埃文-貝爾將旁枝末節的角色和線索都剪除了不少,讓整個故事線都清晰明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