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 綿薄之力(1 / 2)

雖然今天埃文-貝爾手上的樂器隻有電子鍵盤和打碟機,但是“螢火蟲(Fireflies)”這首歌本就不同其他電子樂,更多是夢幻清新的一種風格,所以樂器的減少,將歌曲返璞歸真,雖然不如專輯裏感觸那麼深刻,但卻別有一番田園風格,也依舊十分討喜。

現場的嘉賓們聽著埃文-貝爾的現場演唱,那種張口即來的隨性和遊刃有餘的愜意,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這種常年在街頭演出沉澱下來的現場能力可不是誰都能夠有的,而埃文-貝爾則是將這種自由翱翔的風格發揚光大,讓人有一種錯覺,是不是閉上眼睛就可以感受到耳邊有風聲在呼嘯而過,是不是展開雙手就可以在天空之中飛翔。這的確是一種享受。

“螢火蟲”這首歌的傑出,毋庸置疑,如果單純從現場感官來說,絕對不遜於“這就是愛(This. =. Love)”、“美國秘密(American. Secret)”這兩首歌,當然,這幾首歌的曲風全部都有所不同,自然是不能擺放在一個平台進行比較的。至於聽眾的喜好,那就更加是私人音樂審美的事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螢火蟲”是極其出色的,所以這首單曲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今天埃文-貝爾的現場演出就是“螢火蟲”發行期間的唯一宣傳行程了,依舊能夠拿下公告牌單曲榜的三周冠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今天的聚會結束之後,史蒂夫-喬布斯第一個就把埃文-貝爾的現場演唱發布到了YouTube上——他果然是在測試iPhone的錄像功能,不過史蒂夫-喬布斯這一款iPhone上的錄像功能隻是測試版本而已——真正將於六月底發布的iPhone一代是不具備錄像功能的,顯然蘋果的製作團隊正在研發,而史蒂夫-喬布斯則是在測試——所以錄製出來的影響十分糟糕,甚至分辨不清圖像,而且聲音也有許多雜音,效果讓人失望。

隨後,是“紐約客”的記者聰明地帶了隨身家庭錄像機,將這一段表演清晰地錄製了下來,他也是現場唯一一個攜帶了錄影設備的記者,其他人都是用自己的數碼相機內置功能在進行錄製,所以“紐約客”這名記者的視頻也成為了最寶貴的清晰影像。這名記者也將視頻以“紐約客”官方賬號發布到了YouTube上。

這段命名為“埃文-貝爾‘螢火蟲’第一次現場演出”的視頻,迅速就在YouTube傳播了開來,不過由於這一次慈善聚會舉辦的時間就是在“螢火蟲”發行之後的第四天,整個消息都還沒有全麵打開,所以點擊率上升的勢頭倒不是太過凶猛。

兩天五十萬的數字,確實說不上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點擊率就越來越出色了,七天五百萬,十四天一千五百萬,二十天三千萬,三十天五千萬……當“螢火蟲”在公告牌上取代“雨傘”問鼎冠軍寶座時,這個視頻點擊率的漲勢又有些回落,但依舊來到了七千萬這個數字,十分驚人。

更驚人的是,“紐約客”作為一份紙質雜誌,其實對於YouTube這樣視頻網站的占有率算不上高,關注“紐約客”官方賬戶的用戶也就隻有不到五萬人,這些都是雜誌的鐵杆支持者,即使“紐約客”上傳的視頻寥寥無幾,但依舊選擇“關注”來表示支持。但是一個月之後,“紐約客”在YouTube上的賬戶關注人數就來到了三十萬,整整翻了六倍。

三十萬,這個數字甚至和“紐約客”的月銷量旗鼓相當,現在“紐約客”已經沒有當年最輝煌時的景象,月平均銷量勉強保持在三十萬的水平線上。但是僅僅在一個隻有不到二十個視頻的YouTube視頻賬戶,卻引來了三十萬的關注人數,這讓“紐約客”雜誌上下都十分震動,雖然去年他們就已經知道了網友們的厲害,甚至成為“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了,但這一次直麵而來的衝擊力還是讓他們再次感受到了意外。

這種衝擊,就好像在四季酒店宴會廳現場感受埃文-貝爾表演“螢火蟲”一般,那是一種迎麵衝過來的驚豔,幾乎所有人都無法控製地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用最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表示著自己的驚訝。

埃文-貝爾卻彷佛根本不知道自己製造的萬丈波瀾一般,演唱完畢之後,旋律落下,對著話筒笑嗬嗬地說到,“感謝欣賞,希望大家喜歡。當然,更希望大家能夠對裏奧的‘第十一個小時’表示支持,地球需要我們,這樣的話雖然聽起來有些道貌岸然,但這的確是事實。”

埃文-貝爾的調侃讓現場的觀眾們終於回神了,不由輕笑出了聲,估計也隻有埃文-貝爾會這樣了,上一秒還沉浸在感動之中,下一秒就被逗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