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故事大綱對於一套劇集來說有多麼重要,其實可以舉例來說明,“英雄”就是最好的例子。
“英雄”的第一季播出時引起了轟動,講述一群普通人忽然擁有了超能力之後發生的故事,每個人對於自己擁有超能力之後的反應,彼此之間的牽扯,以及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抗。這套劇集甚至拿下了六點二的驚人收視率,收視人數更是強勢地朝兩千萬門檻奔去,成績十分駭人。
但是顯然“英雄”的編劇團隊犯了科幻題材的一個大忌,就是沒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進入第二季之後,先是神秘組織,然後是邪惡勢力,再就是世界毀滅的可能,最終所有的陰謀都變成是政府的利益爭奪。這也進入了美劇的一個固定纏繞——每當劇情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下去的時候,政府暗地裏的組織為了維護什麼國家利益或者某個團體的利益就冒了出來,然後平常大家以為的正義一方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大反派,將整個局麵攪得腥風血雨。後來有人嘲諷美劇的這一套路就叫做,“‘我編不出來了怎麼辦’救星”,前後中槍的美劇有一大堆,“英雄”和“越獄”顯然就是其中的領銜者。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缺少了一個清晰的故事大綱,使得“英雄”在第二季之中就自亂陣腳,故事亂作了一鍋粥。如果在創作這套劇集之前就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比如說就是有一個政府組織試圖控製這群擁有超能力的普通人,那麼從第一季之中就可以慢慢埋伏筆,將他們的動機、目的、利益牽扯都一一明確,進入第二季將暗線全部都揭示出來之後,就順理成章了。這樣一來,劇情不僅不會混亂,還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吸引更多的觀眾。
同樣的情況在“星球大戰”、“魔戒”這些故事裏就是正麵的例子了,宏大的世界觀、清晰準確的背景設定,讓故事越來越有挖掘性,可看性也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越來越高。
不過,也不能全然責怪“英雄”的編劇們,這也是美劇播放形式決定的一個結果。大多數美劇開播之後,收視率就決定了一切,如果編劇貿貿然設定了一個宏大的背景,結果劇集播出之後不盡如人意,他們埋下的伏筆甚至沒有來得及埋完,劇集就被砍了,那絕對就是浪費力氣的一個舉動。所以,編劇們也不得不急功近利起來,希望能夠讓劇集在一開始就贏得關注、取得成績,然後再來慢慢構思整個大綱框架。
在這之中,“迷失”的編劇J.J.艾布拉姆斯顯然就是個中高手,他一邊解謎一邊挖坑,愣是讓“迷失”走過六季,可惜的是,故事到了最後,就連J.J.艾布拉姆斯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隻能說留下一個大坑,然後宣告劇集的完結,讓人瞠目結舌。
對於編劇們來說,收視率決定劇集命運的方式,使得他們必須在藝術還是商業上做出一個抉擇,現在電視劇圈裏大部分的觀點就是:要堅持藝術就去有線電視台,在HBO這樣的電視台絕對能夠發揮編劇對於故事的挖掘能力和掌控能力;而在公共電視台,商業才是第一選擇,畢竟編劇也是要吃飯的。
這也是為什麼埃文-貝爾或者說十一工作室顯得如此特別的原因。雖然十一工作室一直在和各大公共電視台合作,但是十一工作室對於劇本的看中由來已久。圈內流傳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海軍罪案調查處”了,埃文-貝爾在劇集開拍之前和整個編劇團隊為主要角色編寫了人物傳記,這種舉動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而事實也證明了埃文-貝爾的堅持是有成效的,現在進入第五季播放的“海軍罪案調查處”步伐越來越穩健,收視率每年都是穩中有升,不僅是CBS電視台的台柱,即使在全美的成百上千劇集之中,也是絕對的前三、前五水準,地位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文斯-吉利甘構思出“絕命毒師”的創意之後,他就很清楚地知道,這樣一個在道德底線上翩翩起舞的劇集,如果主角的人性魅力無法勾勒出來,主角的心路曆程無法闡述清楚,讓觀眾產生共鳴,代入主角的生活,那麼這個劇集就是注定失敗的,無論是在有線電視台還是公共電視台,這都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文斯-吉利甘一直在豐富自己對於沃特-懷特這個人物的構思,以及他是如何踏上製造.毒.品這條路的,包括他在剛剛接觸.毒.品時的態度,從一名老師到一名.毒.販,這個思想的轉變,在沃特-懷特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