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 七大公司(1 / 2)

2007年的年終盤點和統計出來之後,媒體直接就炸鍋了。

遙記得2005年,十一工作室成立十一發行,好萊塢不少媒體頓時都紛紛驚呼,“十一工作室具備挑戰資格”,媒體普遍認為很有可能完成夢工廠一直努力卻未完成的事業:以獨立製片廠的身份改變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格局,成為第七大電影公司。而現在,十一工作室顯然已經完成了這條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

在2007年的北美票房實力榜上,十一工作室首次以二線獨立電影公司的身份躋身前六,位列第五,超越了老牌電影公司環球影業和二十世紀福克斯,占據了百分之十一的市場份額,這家2000年創建於波士頓劍橋鎮的音樂獨立小作坊,經過近年的飛速發展,在美國市場迅速站穩腳跟,並且具備了改變好萊塢電影市場格局的能力!

昔日王者雷電華宣告關門、夢工廠發跡之後卻又被傳統勢力收購、米高梅瀕臨破產,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勢力範圍竟然維持了近百年之久,即使是曾經表現最為出色的夢工廠都功虧一簣,沒有能夠打破六大電影公司聯手的封鎖,而現在,十一工作室真的能夠完成這個幾乎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任務嗎?

媒體怎麼可能不熱鬧,記者怎麼可能不激動,輿論怎麼可能不沸騰!

事實上,十一工作室的崛起之路嚴格意義上是從2003年的“致命身份”開始的,在此之前,十一工作室僅僅隻能算是音樂作坊而已,和電影製作工業沒有直接的聯係。在此之後,“撞車”、“神秘肌膚”、“戀戀筆記本”、“斷背山”、“陽光小美女”、“香水”、“穿普拉達的女王”、“歌舞青春”等一係列的作品,十一工作室百發百中,每一次出手都勢必會在票房上有所斬獲,這才讓十一工作室在五年十四部電影的努力之下,就強勢躋身“七大”行列。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靠偶爾發行一兩部賣座片打開市場,真正為十一工作室打開局麵的隻有一個人,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一個人,埃文-貝爾。雖然從去年開始,十一工作室逐漸擺脫埃文-貝爾的影響,但總體而言,埃文-貝爾一個人對這間小作坊的影響就主導了所有的發展軌跡。即使是在近兩年十一工作室“獨立”製作的作品身後,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埃文-貝爾的身影。

簡而言之,埃文-貝爾造就了十一工作室,而泰迪-貝爾和伊登-哈德遜則是這艘揚帆起航海盜船上無可取代的大副!

如果十一工作室僅僅是擁有“會掙錢的電影”,那麼不要說躋身七大電影公司、改變好萊塢格局了,十一工作室就連在二線軍團之中都無法與獅門影業競爭。畢竟,獅門影業的電影庫比十一工作室豐富了兩倍都不止。

細數一下六大電影公司被稱為“六大”的原因,資金鏈王國顯然是最重要的一環,其好處不僅在於能夠獲得大量資金和市場便利參與競爭,而且在遇到票房失利時不至於倒閉關停。單槍匹馬的聯藝、米高梅、夢工廠,都遇到了關鍵時刻沒有資金救市而陷入泥沼的局麵。

另外,大製片廠旗下還擁有獨立製片廠部門,福克斯探照燈、索尼經典、派拉蒙優勢等公司專門負責小成本藝術片的製作和發行,不僅能夠占據市場,並且伺機奪取頒獎季的獎項,更重要是在票房方麵也將與二線電影公司展開競爭,著實是一大利器。

最後,發行係統和周邊係統則是讓獨立小公司望而生畏的決定性因素。電影最掙錢的環節就是發行,而周邊係統則是挖掘電影剩餘價值的手段,夢工廠的衰落除了資金鏈的問題之外,發行係統的差距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

從這三大環節來分析就可以看出,十一工作室之所以被媒體稱為“第七大”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電影本身質量的方麵,十一工作室的不敗記錄顯然是公司崛起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是票房還是獎項亦或者是口碑,“十一出品”已經逐漸向“埃文-貝爾出品”靠攏,成為北美電影市場不容忽視的一塊金字招牌。未來,這也勢必將成為十一工作室進一步爭霸的決定性環節。“成也蕭何敗蕭何”,這種走鋼索的刺激性,在十一工作室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還好,目前看來,埃文-貝爾還沒有失手的時候!

而在發行和周邊環節裏,獅門影業和十一工作室目前是六大勢力範圍外勢力最強的二流發行商,但是十一工作室今年暑期檔發行“料理鼠王”在發行係統上受到的製肘就鮮明地表現了出來,雖然最終依靠托馬斯-蘭辛等人的智慧扳回了劣勢,但是尚顯稚嫩的十一發行未來依舊有很長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