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 狀況不斷(1 / 2)

五十歲的格萊美麵臨危機,五十八歲的柏林電影節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整個電影節期間狀況不斷,讓人也不由擔心這個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盛會未來的發展前景。

和格萊美的情況略微有所不同,柏林電影節最大的危機是不夠商業化,不夠吸引力,而更為可怕的是,在“學術討論會”的名頭之下,柏林電影節參賽影片的迅速下滑,已經敲響了警鍾。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吸引力和商業化不夠,吸引不了參賽作品;參賽作品質量下滑,導致獎項成色不足;獲獎作品不夠給力導致電影節的權威性下降;一旦以專業打響名頭的權威性開始下滑了,那麼吸引力和商業化又將會進一步跌入穀底。

這就是柏林電影節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

本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科斯塔-加華斯早在1969年就憑借政治題材驚悚片“焦點新聞”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在1990年的柏林電影節他還他憑借“八音盒”捧走了金熊獎,但是這位今年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的導演,今年電影產量下降,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佳作推出了,媒體普遍認為他思想保守,與世界影壇先進電影觀念脫節。

兩位評委的臨時棄權,是對柏林電影節的不尊重,也是對其他評委的不尊重,同時還是對科斯塔-加華斯的不尊重。這讓柏林電影節開幕之後就質疑不斷。

隨後,競賽片“心火”上映,居然導致觀眾席噓聲一片,這實在是十分罕見的一種情況。“心火”是受柏林電影節基金扶植的影片,完全切合柏林電影節的主題,但毫無現實依托,完全將人們的道德感淩駕於其本身。電影上映時,觀眾的噓聲就是最好的一種反應,而隨後媒體更是毫不留情,將這部電影批得體無完膚。

不僅是“心火”,柏林電影節競賽片的整體質量都受到了質疑,雖然有“血色將至”這樣出色的作品,但平均質量還是讓人嗤之以鼻。總體而言,今年柏林電影節選片成色已經比過去兩年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與戛納、威尼斯有一段距離。

以戛納電影節為例,雖然其一直以商業開道,每年的熱鬧程度都堪稱是年度一景,金棕櫚的權威性一直都在受到挑戰。但是,戛納電影節參展、參賽影片的平均質量卻是三大電影節裏最出色的,因為它有足夠的關注力,能夠吸引更多的宣傳。在任何一個行業裏,藝術雖然十分重要,但生活和生理需求同樣重要,電影也不例外。

近年來柏林電影節越來越清冷的局麵就是如此,一直堅持學術研討會的曲高和寡路線,讓柏林電影節這個原本享有“三大電影節之首”美譽的平台,逐漸失去了銳氣。商業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格萊美是如此,奧斯卡是如此,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是如此。隻有藝術沒有商業的柏林電影節,現在就連自己賴以成名的藝術也開始走下坡路,落在了以商業起家的戛納電影節身後,這可以說是奇恥大辱,也可以說是荒謬之極可笑之極。

將這些背景大範圍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到紅地毯一景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種局麵了,當馬丁-斯科西斯和滾石樂隊走上紅地毯時,兩側的粉絲和記者都陷入了瘋狂,但是沒有隆重的紅地毯儀式、沒有正式的采訪環節,前前後後隻是走過紅地毯,一切就畫上了句點,人們的情緒都還沒有達到巔峰,就硬生生被掐斷了,難怪記者們會噓聲四起,就希望明星們能夠多逗留一段時間;難怪影迷們會失望而歸,因為電影節就在自己身邊,卻無法近距離接觸,依舊是近在咫尺、遠在天邊。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藝術和商業嚴重分割的柏林電影節,不是缺少星光,而是缺少一個孕育星光、發揚星光的平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即使是街邊乞討的乞丐都要學會吆喝才行。

柏林電影節已經提前衰老——比戛納和威尼斯都老得快,如果不像威尼斯一樣大刀闊斧地改製,或者在選片已經獎項頒發上凸顯出新的見地,如果繼續將商業剝離,或者將曲高和寡的道路一路走到底,那麼柏林電影節確實是前景堪憂。

二月十六日,狀況不斷的柏林電影節終於結束了第五十八屆的參展參賽旅程,正式落下了帷幕。二月十七日,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波茨坦廣場的君悅大酒店正式舉行。閉幕式的紅地毯上,埃文-貝爾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的出現無疑是最閃亮的時刻,但還是有些喧囂有餘熱鬧不足的感覺,讓人倍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