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 拒絕授勳(1 / 2)

這些年埃文-貝爾在音樂、電影事業上蒸蒸日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成績,而且他在心理學、建築設計方麵表現出來的才華也沒有人會忘記。雖然並不廣為人知,但是埃文-貝爾在畢業後的一年半時間裏,依舊在心理學專業雜誌上刊登了兩篇專業論文,甚至出版成書,受到了業界的一致好評;而建築設計方麵倒是止步於迪拜塔和麻州法院新聞廣場,沒有新的作品出現了,但迪拜塔和自由塔吸引的世界視線,絕對是不可小覷的。

人們都不由感歎,埃文-貝爾就是當代的芭芭拉-史翠珊,彪悍地讓人除了感歎之外很難有其他的情緒出現。

雖然之前幾年埃文-貝爾各方麵的聲望就已經累計到了一個高度,但是伴隨著柏林電影節和奧斯卡兩個最佳導演進賬之後,埃文-貝爾完成了許多導演耗盡一生都無法達到的高度,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更誇張的是,埃文-貝爾導演的作品在票房上的表現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直就在英國皇室視線之內閃耀的埃文-貝爾,成為新一批的授勳者候補,也就不足為奇了。相反還有些順理成章的架勢。

聽到泰迪-貝爾的說明,埃文-貝爾卻是嗬嗬地笑了起來,“還好你沒有說因為我們的血統是來自於英國皇室,否則我估計會下巴脫臼吧。”這一句玩笑話讓泰迪-貝爾無語地瞪了弟弟一眼,關於威廉-貝爾和薩維爾街一號的事,泰迪-貝爾總是稍微嚴肅一點,不太喜歡開玩笑。埃文-貝爾在這種逼視之下,也隻能舉手投降。

“你怎麼看?”泰迪-貝爾還是把話題帶了回來。

埃文-貝爾撇了撇嘴,“算了吧,我不是當貴族的料。”埃文-貝爾這就算是拒絕了,“再說了,我現在還想著挖英國媒體的醜聞呢,就算我接受了,皇室說不定才把勳章給我沒有多久,就又要收回去了。”這裏指的是“世界新聞報”似乎已經開始醞釀的竊聽醜聞。

伊登-哈德遜卻是多了一點興趣來,“為什麼拒絕?”

其實雖然有不少人拒絕了授勳,但對於大部分來說,接受勳章是有利無害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泰迪-貝爾也看了過來,雖然他尊重弟弟的決定,但顯然也是好奇原因的。埃文-貝爾聳了聳肩,“隻是覺得沒必要,拿了一個勳章之後,有什麼區別嗎?”埃文-貝爾停了下來,似乎在組織自己的語言,“我覺得反而好像是一種束縛。我製作音樂、拍攝電影,隻是為了自己的夢想,隻是為了製作出好作品,但是如果哪一天,我想拍攝一部諷刺英國政府的電影呢?那又當如何?或者說,我明天和英國媒體吵起來了,估計那些人又要一個勁鼓動皇室把勳章收回去了。我倒是無所謂,但看著皇室在那裏猶豫躊躇,我想著,又何苦呢?”

埃文-貝爾的話讓泰迪-貝爾和伊登-哈德遜兩個人都露出了微笑,不由點頭。

其實勳章從某種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個累贅,特別是對於埃文-貝爾這樣行為總是容易脫軌的人來說,皇室勳章倒像是一個框架,告訴他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雖然這個框架是無形的,而且皇室底線到底在哪裏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但的確是不適合埃文-貝爾的。

在曆史上,那些拒絕皇室授勳的人不乏個性叛逆之人,有對皇室的勳章不屑一顧的人,也有因為自身政治立場而對皇室嗤之以鼻的人,但這卻不是全部。還有更多更多的人,他們拒絕英國皇室的授勳,卻不是因為自身個性的原因。比如說弗洛伊德、培根、格林、洛瑞這些藝術家,他們都不是激進分子,至少在政治立場上並沒有激進的傾向,而且也一向不是個性叛逆的代表,但是他們居然同時選擇了拒絕英國皇室授勳,勢必是有其相通之處的。

有一個小故事可能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英國政府在2012年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剝奪前任蘇格蘭皇家銀行老板弗雷德-古德溫爵士的爵士頭銜。這也許可以解釋藝術家們為什麼對皇家榮譽頭銜嗤之以鼻而不是因為單純的個性或者政治問題。

事實上,英國的公開榮譽不僅僅與皇家、勢力、帝國的輝煌曆史密不可分,而且還與商業精英、政治精英、司法精英以及地方精英緊密相連。雖然社會的進步,國家開始學會自我批評的重要性,所以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諸如弗雷德-古德溫爵士等人的頭銜,沒有例外,人們普遍認為英國榮譽勳章在團結上層人物方麵隱約有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