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名利場”是從哪裏得到的內線消息,但顯然他們比“國家詢問報”這樣的八卦小報真實性要高出了一大截。麗莎-坎寧此時就坐在埃文-貝爾的正對麵,商談著關於奧斯卡主持人的事宜。
其實奧斯卡頒獎典禮嚴格來說,是轉播電視台負責張羅的。1953年奧斯卡首次進行電視轉播,當時是與NBC電視台合作,直到1960年被ABC電視台奪走。1970年,NBC電視台再次奪回轉播權,但1976年ABC電視台重新獲得轉播權,這一次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ABC電視台與學院已經有長達二十二年的良好合作關係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近年來奧斯卡收視率下滑的波動很明顯,但ABC電視台的廣告收益還是在七千萬以上,三十秒的廣告平均價格依舊高達一百四十萬美元,雖然遠遠比不上超級碗,但依舊不可小覷。
整個頒獎典禮的安排,都是ABC電視台在籌劃,不過學院也有提供意見的權利。但總體來說,學院負責專業的部分,而電視台則負責娛樂的部分,分工合作一起完成每年一次的頒獎典禮。
埃文-貝爾接到麗莎-坎寧的電話時就一直在想,年初“X因素”和“美國之聲”版權拉鋸戰的時候,ABC電視台之所以沒有出手,但卻又傳遞了善意,是不是因為他們當時就已經開始謀劃這件事了。雖然這樣想起來有些牽強,畢竟那時候才是三月份,但仔細想想也是有道理的,畢竟當時第八十屆奧斯卡剛剛結束,ABC電視台依舊手握轉播權,腦袋裏對於明年的典禮安排自然是有所盤算的。
不過,就埃文-貝爾所知,負責人肯定不是麗莎-坎寧,畢竟麗莎-坎寧也不是在各個部門都可以客串的,麗莎-坎寧會上門的原因和NBC電視台派出馬克-博內特是一個道理:既然已經有熟悉的人脈關係,直接使用顯然可以拉近不少距離感。
就好像此時,麗莎-坎寧其實是在和埃文-貝爾聊今年暑假“美國偶像”和“X因素”海選大打出手的事,“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國偶像’如此狼狽。”
埃文-貝爾卻是撇了撇嘴,並不是很在意的模樣,“這是必然的,不過真正的勝負還是要看收視率,不是嗎?”
夏天裏,“美國偶像”和“X因素”率先展開海選。“美國之聲”的播出時間本來就比較遲,要等到明年四月份,所以海選就稍微遲一些,而且“美國之聲”的賽製是與眾不同的,海選部分不打算製作播出,經過海選之後能夠走到真正評委麵前的,就是具備一定實力衝擊決賽的選手了。“美國之聲”並不打算通過海選的眾生百態來吸引觀眾,一切以實力說話。這也是“美國之聲”沒有和兩位競爭對手直接打擂台的原因。但整個賽事有太多相似之處的“美國偶像”和“X因素”就沒有如此好運了。
往年“美國偶像”一家獨大的時候,海選現場沒有上萬人都算是不常見的事了,但是這一次“美國偶像”和“X因素”的還算一前一後,期間還有部分重疊,這就使得不少參賽選手分流。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偶像”海選的場次平均參賽人數已經下降到了八千人,雖然這個人數依舊十分出色,但已經退回到第三季、第四季時的狀態,這個退步足以讓福克斯電視台心驚膽跳了。而“X因素”場均海選人數則是五千人,算不上出色,但也十分不俗,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不過埃文-貝爾對此卻沒有太多關心,因為海選其實看的就是一個熱鬧,一千人參加海選和一萬人參加海選,最終編輯出一個小時的節目對於電視台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所以,就是那句話,結果還是要等明年年初的播出,看收視率的比拚。
“但至少福克斯已經敲響了警鍾。”麗莎-坎寧微笑著說到,“現在各個電視台對收視率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沒有人能夠免俗,誰知道這一個播放季最終勝出的會是誰呢?”電視台的收視率競爭是按照播放季來算的,也就是當年的九月份到次年的五月份,以此為一個輪回,“怎麼樣,有沒有興趣過來幫我們電視台增加一點籌碼,站在柯達劇院的舞台上,享受一把掌控奧斯卡全場的感覺?”
這是今天麗莎-坎寧第二次提起主持人的事情了,第一次埃文-貝爾笑了笑,沒有說話,麗莎-坎寧就聊了一些其他話題,繞了幾圈之後,這才再次回到了主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