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現在書店裏人聲鼎沸的樣子,萊斯-瑞尼也知道,今天的銷售量肯定會很出色,但重點是,由於是簽售會,所以書籍的銷售速度肯定不會很快,因為還有簽售的過程包含在內。所以,五萬本庫存肯定是夠的。
但萊斯-瑞尼顯然忘記了一件事,巴恩斯&諾布爾書店在紐約可是有九家分店的,“他們已經取走了三萬本庫存,我們如果不為明天做準備,肯定是要不夠的。”眼前這個運貨的工作人員提醒萊斯-瑞尼說到。
萊斯-瑞尼恍然大悟,雖然說目前最熱鬧的就是巴恩斯&諾布爾第五大道分店,但還是有很多人擠不進來的,所以人們都到紐約的其他書店去買書了。既然不能第一時間見到埃文-貝爾,取得簽名,那麼能夠第一時間看到埃文-貝爾創作的書籍這也是好的。於是,其他分店的庫存很快就告急,紛紛都過來紐約最大的庫存處第五大道分店提書。
隨後,萊斯-瑞尼又想到了,推特的效應可不僅僅是局限於紐約,而是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蔓延開來地,那麼結果很容易就可以推測出來了。巴恩斯&諾布爾第五大道分店的情況,在美國多個城市的書店都可以看到了,那麼,那麼首版一百萬的銷量似乎就不夠了。
不夠了?萊斯-瑞尼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現在首版敢發一百萬的作家全世界也沒有多少,而說首發單日就銷售一百萬的作家更是鳳毛麟角。J.K.羅琳發布“哈利-波特”係列目前為止最高的首日銷售記錄是三百萬,但那不一樣,那是近十年累積下來的龐大書迷群體,可是埃文-貝爾呢?
埃文-貝爾可以在專輯發行首日就賣出六十三萬——由專輯“四”保持,埃文-貝爾還可以在電影首映當日拿到六千七百萬美元美元票房——由“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保持,但是在新書發行首日就讓一百萬首版銷售一空?這可能嗎?
萊斯-瑞尼也不確定,因為出版和電影、音樂是截然不同的領域,這裏麵的運作規則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更何況埃文-貝爾在作家身份上沒有任何的口碑可言——奧斯卡的三座編劇小金人可不算,那麼僅僅依靠埃文-貝爾的粉絲支持,沒有口碑支撐,小說的銷量可能創造奇跡嗎?萊斯-瑞尼秉持懷疑態度。
但是抬起頭,看著眼前人頭攢動的壯觀模樣,讓人誤以為這裏不是巴恩斯-諾布爾書店,而是“生命萬歲(Viva. La. Vida)”首次問世時的華盛頓廣場,亦或者是千禧年跨年夜的洛克菲勒廣場。於是,萊斯-瑞尼的“懷疑態度”也開始不確定起來了。
難道,“一天”的銷量真的可以突破一百萬,讓出版社開始加印第二版嗎?“
正當萊斯-瑞尼在搖擺不定的時候,埃文-貝爾卻是有些無可奈何。他是真心覺得自己出版小說、成為作家的事,沒有必要如此大張旗鼓。作家對於埃文-貝爾來說,更貼近於心理學家、建築設計師這樣的工作,很專業,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去打動人,埃文-貝爾對於自己的音樂和電影有著絕對的自信,但對於小說創作,他真的拿不準。
埃文-貝爾本來就是一個閱讀愛好者,想象一下,讀者閱讀到“魔戒”這樣的史詩巨作,或者閱讀到“百年孤獨”這樣的恢弘佳作,亦或者是“追憶似水年華”這樣值得反複參閱的作品,那種滿足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隻是會不斷在書頁上摩挲,感受著一個個鉛字與自己之間的聯係。但相反,如果閱讀到水準不夠的作品時,則會感覺很是遺憾,同樣的文字,不同的排列組合能夠產生的效果也相去甚遠,甚至會讓人中途放棄,不忍繼續讀下去。
“一天”這部作品,與其說是為了出版而專門寫的小說,不如說是靈感迸發之後,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思緒沉澱下來的一部隨筆。如果這些讀者隻是因為“埃文-貝爾”的名頭來支持小說,那麼他們就很難感受到這本小說裏的真情實感,這會讓埃文-貝爾覺得很遺憾的。當然,如果讀者們隻是為了支持埃文-貝爾而購買了小說,結果拿到手中卻直呼“坑爹”,這就更加不是埃文-貝爾的初衷了。
在埃文-貝爾看來,購買書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因為紙質書籍不是電腦裏隨時可以刪除的一個文件,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特殊物品。從埃文-貝爾家裏的書架就可以看出他對書籍的愛護了。如果買了一本自己不喜歡或者根本就不會閱讀的書,那絕對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