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第一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一天”以首周兩百三十萬的銷量,毫無懸念地問鼎了這個排行榜的冠軍寶座。
出版市場畢竟與音樂、電影市場有所不同,“一天”首周兩百三十萬的銷量究竟有多麼出色,做一個橫向對比就可以得出結果了。
2005年,斯蒂芬妮-梅爾出版了“暮光之城:暮色”,這本書上市短短幾天,就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五名,並且在這個榜單之中停留了五十六周之久,一句讓斯蒂芬妮-梅爾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的暢銷作家之一。隨後2006年八月上市的該係列第二本“新月”高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位置長達三十一周。
2007年八月,“暮光之城:月食”上市,該書首版一百萬冊,上市第一天就賣出了十五萬冊,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從暢銷書榜首位置上拉了下來,最終首周銷量達到了二十五萬冊,甚至將該係列的前兩部都重新帶回了暢銷書榜單之中。
將這個數據與“一天”做對比,首版一百萬冊是相同的,“月食”上市首日十五萬冊,創造記錄,而“一天”上市首日則是一百萬冊,成為了十年以來除了“哈利-波特”係列之外,首日銷售最強勁的書籍;“月食”首周銷量是二十五萬冊,而“一天”的這個數據則是兩百三十萬冊,這也使得埃文-貝爾輕而易舉超越了斯蒂芬妮-梅爾,成為了美國出版市場上十年之內除了J.K.羅琳之外最掙錢的作者。
這個結果可以說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即使是埃文-貝爾也沒有。
看看出版商,他們果然不得不開始商量三版的問題了,首版一百萬售磐,再版一百五十萬在第一周結束之後就隻剩下二十萬本了,三版必須加快速度,否則再次出現斷貨的情況,那就鬱悶了。
“一天”之所以能夠在上市首周就爆出了如此驚人的銷量,“貝爾效應”自然要記上頭功,爆發力十足;而各大報刊雜誌的集體推薦更是讓小說受到了眾口一致的好評,除此之外,讀者之間的人口相傳更是不可小覷。
據不完全統計,“一天”的媒體評分達到了八分的高分。雖然埃文-貝爾一再強調他隻是一名新人作者,但這些年沉澱下來的墨水就是實力的體現,而埃文-貝爾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就是因為他首先能說好一個故事,現在不是用鏡頭而是用文字,細水長流地講述一個故事,埃文-貝爾則展現了自己的全麵天賦。
從讀者的反饋信息來看,首周衝著“埃文-貝爾”名號去購買書籍的人超過了百分之八十,這個百分比確實驚人,這些忠誠的粉絲除了表達對埃文-貝爾的支持之外,更多人則表示埃文-貝爾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小說的精彩和出色甚至還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另外還有少部分抱著批判或者獵奇心態去購買書籍的專業書迷,則更多是用“意外”來形容自己的心態。
事實就是,許多專業書迷原本以為埃文-貝爾就是想要什麼領域都試一試,證明自己是全能超人,但翻閱“一天”之後,卻可以發現,這是真正付出了心血的作品。整個故事行雲流水,精致微妙的筆觸使得整個小說始終彌漫著一種淡淡的複古優雅,這不僅僅是一個浪漫愛情故事,更是將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情況都融入到時代背景裏,張力出讓人欲罷不能的一段現實童話。
意外之餘,不少人都在網絡上展開了討論,其實寫作一事是想通的,埃文-貝爾在歌詞裏表現出來的深厚文學底蘊和如詩般的華麗辭藻,埃文-貝爾在劇本裏表現出來的深刻內涵和悠遠反思,這都是盛名不衰的,而現在,埃文-貝爾將自己的這些能力結合起來,滲透到一個完整的故事裏,那麼這個故事能夠贏得無數人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種如潮的好評之下,出版商一咬牙,三版一共印刷了三百萬本,足足比再版翻了一倍。而“一天”的銷量也是扶搖直上,在“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多個暢銷書排行榜中都穩定了冠軍,而這三百萬也僅僅隻支撐了兩周而已。這一次,出版商沒有再任何猶豫,四版和五版已經立刻搬上了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一天”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格外出色,特別是英國市場。“一天”的故事就是根植於英國,發生在愛丁堡、倫敦等多個城市,而埃文-貝爾從小就在倫敦長大,對於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描寫更是十分到位。“一天”在英國首周銷量就達到了兩百萬,雖然依舊不敵“哈利-波特”係列,但依舊躋身了二十一世紀以來首周銷量最出色的榜單前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