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身上的光環太多了,以至於人們經常會遺忘,比如說“選秀之父”。當近年來埃文-貝爾在音樂、電影領域的成績越來越出色,選秀節目的創始者這個稱號反而逐漸在曆史長河之中平靜了下來。但事實上,目前風靡全球的“美國偶像”係列、“X因素”都是出自埃文-貝爾之手。
在今年選秀節目大混戰之中,因為十一工作室從目前轉入幕後,隻是輔助CBS電視台協助製作“美國之聲”,所以一時間人們都忘記了,十一工作室才是所有選秀節目真正的幕後之人。
“美國偶像”的崛起和十一工作室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沒有人會忘記如今“美國偶像”的繁榮是來自於埃文-貝爾一手撰寫的選秀提案,包括選秀機製、周邊盈利等方麵,埃文-貝爾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讓人驚歎不已。
“X因素”和“美國之聲”也同樣是來自於埃文-貝爾之手,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在埃文-貝爾手上轉了一圈之後,交給NBC電視台全權打理;後者則是在埃文-貝爾手中誕生之後,來到了CBS電視台,又十一工作室協助製作。
那麼現在三檔選秀節目鬥得你死我活,而真正贏家是誰呢?是保住了霸主地位,並且依靠“歡樂合唱團”贏得無數矚目的福克斯電視台嗎;還是將版權完全握在手中,又得到了西蒙-考威爾和環球音樂鼎力支持的NBC電視台嗎;亦或者是後發製人、強勢崛起,不僅依靠“美國之聲”搶占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的年輕人市場,而且還開發出了“生活大爆炸”這樣全新收視霸主的CBS電視台嗎?不,都不是,而是十一工作室,準確而言,是埃文-貝爾!
選秀節目能夠給埃文-貝爾帶來的聲望已經很有限了,準確來說應該是埃文-貝爾給選秀節目帶來無數的深遠影響。其實在“美國之聲”製作過程中,CBS電視台曾經邀請過埃文-貝爾擔任客座評委,但是被埃文-貝爾拒絕了。如果埃文-貝爾出任評委,那麼“美國之聲”的收視率勢必還要再爆一爆的。
同樣的,選秀節目給十一工作室帶來的良好聲譽也有限,畢竟十一工作室如今在電視劇、電影領域的名聲,依舊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證明了。
選秀節目的你爭我奪真正為埃文-貝爾和十一工作室帶來的,主要有兩個方麵,一個是利益,二是權力。
這些年,埃文-貝爾從“美國偶像”這檔節目身上拿到的分紅已經是一筆不可小覷的數字了,而伴隨著“美國之聲”取得的巨大成功,全世界各地希望購買版權的情願刹那間就將十一工作室淹沒了。
“X因素”雖然在英國已經播出了四年多時間,但由於版權一直把握在埃文-貝爾的手裏,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一直都沒有展開,這一次NBC電視台買斷了版權,雖然成績不如預期,但那是與競爭對手相比較的結果,客觀來說,這檔節目還是十分受歡迎的,畢竟整個選秀受眾群體比“美國偶像”廣泛,專業性又比“美國之聲”更弱一些,群眾基礎是更為龐大的。所以,願意購買版權的國家地區,還是有十分多的。
澳大利亞、阿根廷、比利時、法國、丹麥、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二十七個國家地區都與十一工作室商量了版權購買事宜,這個數字比起“美國偶像”超過四十個國家地區的影響力顯然是落於下風的,但依舊讓人看到了這檔節目的不俗成效。
最終“X因素”僅僅版權這一塊的收入就為十一工作室贏得了六千萬美元的收入。
相對而言,“美國之聲”的影響就更為深遠一些,畢竟節目整體的新穎程度還是更加吸引人的,也贏得了更多國家地區的青睞。而“美國之聲”在美國地區麵對“美國偶像”的直接競爭依舊爆發出如此驚人的能量,也讓各位購買者對於節目充滿了信心,這樣一來,版權的費用自然也上升了不少。
巴西、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希臘、芬蘭、墨西哥、韓國、瑞典、土耳其等三十六個國家地區都親自前來紐約找十一工作室進行合作事宜的交涉,這種局麵比起“美國偶像”也不遑多讓。其中不少國家地區都是同時購買“X因素”和“美國之聲”的,當然,都是該國家地區的不同電視台,可以想象,屆時選秀節目之爭就會從美國這片土地開始向全世界蔓延,選秀節目即將迎來一個全盛時期。
由於“美國之聲”的新穎,還有美國本土的傑出表演,這使得版權的競爭明顯高了一個檔次,最終“美國之聲”僅僅在版權這一塊就拿下了九千萬美元。雖然這與“流行偶像”當初問世時的盛況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但考慮到選秀節目近年來已經是人們生活裏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了,版權自然無法與當初新生事物的激烈競爭箱體斌滾,那麼這個數據就十分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