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8 冰冷溫暖(1 / 2)

“在雲端”落幕了,但是現場觀眾的回味卻沒有結束。原本以為“在雲端”先是有瑞恩對吉姆那段“說教”,而後又有結束時那些被裁員職員們的“表白”,這將成為埃文-貝爾電影裏破天荒的第一次刻意煽情,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敗筆。但讓所有人意外的是,當電影結束時,在那彌漫著稀薄光芒的雲層之上延伸出無限的可能性,胸腔裏那深深的反思一下子就衝到了大腦裏,耳鳴的回蕩讓每一個人都陷入了沉默。

反思,餘韻,來得是如此猛烈如此洶湧如此狠絕,甚至比埃文-貝爾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強大。因為這一切都太過真實了,這不是“朱諾”裏那未婚先孕青少年的故事,十八歲以下的人感觸更加深刻;這也不是“神秘肌膚”裏那在童年遭受教練性.虐.待的故事,擁有幼時傷痕記憶的群體會更加觸動;這甚至不是“荒野生存”裏那急於擺脫生活枷鎖追逐夢想的故事,對自由的渴望超越一切的人群更加貼切……

“在雲端”的故事,比埃文-貝爾導演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加真實,也更加殘酷,這就是在金融危機之下,美國社會每一個居民的故事,位居高位的、中產階級的、掙紮在貧困線上的;生活安逸的、動蕩的;步入中年的、還在學校的,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故事中的一員。

難怪,難怪電影裏會有瑞恩對吉姆的那段說教——哪怕隻是兩三句話而已,這也是破天荒了,隻是因為埃文-貝爾希望用這種最直接也是最煽情的方法來反襯現實的冰冷和殘酷,看看那之後故事的進展就知道了,愛情終究是破碎了,親情雖然有所突破但依舊沒有圓滿,而生活卻還是在繼續,瑞恩依舊孤身一人踏上了旅途。這種強烈的對比,也讓那幾句說教變得更加可笑,卻也更加真實。

難怪,難怪電影裏會出現那些被裁員職員們的表白,以表白開頭並且以表白結束,這種偽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甚至有些拙劣,這些非職業演員們的普通人說著或勵誌或動情的話語,這不僅和“在雲端”的整部電影風格完全不符合,而且和埃文-貝爾的個人風格更是有著天壤之別。這一切隻是因為埃文-貝爾不打算用“拍攝”來呈現,隻是通過鏡頭記錄下了生活裏最真實的一切。無論發生了什麼,哪怕是九一一這樣天塌下來的事故,但生活終究是要繼續的,隻是比起孤單前行、孤軍奮鬥來說,身邊有人陪伴總是會輕鬆一些的。這樣的道理,反而褪去了煽情的外衣,輕而易舉地擊中了每一個人的內心。

所以,當電影結束時,那宛若蘊含著無限禪意的雲端之上,一股洶湧的反思浪潮就這樣毫無預警地直接撲麵而來,讓人沒有喘息的空間,就被自己的思緒所淹沒。不是感動,不是悲傷,不是絕望,不是幸福,不是慶幸,不是苦澀,不是痛楚,沒有人能夠分辨出自己腦海裏的思緒到底是什麼,因為這一股思緒太過龐雜也太過深沉,必須好好坐下來,靜靜地思考,靜靜地抽絲剝繭,靜靜地品味。也許,以上情緒都是吧。

“紐約時報”的尼爾-達西又一次地被埃文-貝爾震撼到了,或者準確一點說,他已經習慣了被埃文-貝爾震撼,隻是在每一次電影上映時,這種夾雜著驚喜的震撼又再次撲麵而來。

“我喜歡埃文-貝爾,因為在他的電影裏總是有種無法剝離現實的陣痛,他給你一塊糖衣包裹著的藥丸,讓我們細細品味著那一層糖衣的甜蜜和幸福,但是逐漸的,糖衣的甜蜜裏卻混雜了各種各樣的滋味,酸楚、苦澀、辛辣、甚至是痛苦。在埃文-貝爾的鏡頭之下,我們被迫直視你我的生活,將隱藏在心底的傷疤一點點撕開,黑暗絕望頃刻將自己淹沒,而故事的結局卻給了我們一道沒有答案的選擇題,無限的反思成為了電影裏的主旋律。這就是埃文-貝爾電影裏最大的魅力。

‘在雲端’是一部冷冰冰的作品,至少比起‘朱諾’、‘一天’、‘荒野生存’這樣的作品,‘在雲端’更加接近於‘神秘肌膚’的冰冷,讓人血液都凍結成冰的低溫。隻是,比起‘神秘肌膚’的痛楚來說,‘在雲端’並不是沒有溫度的冰冷,而是在溫度上升的過程中,突如其來的降溫讓我們都措手不及,這種懸崖跳水式的落差正是來源於殘酷的生活,刺骨的寒冷。幸運的是,這部作品在冰冷的同時還參雜了很多的溫暖,至少能夠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而不是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