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是很錯雜的,並不是像真正的化學實驗裏的公式那樣有一個定式的規定,比如說氧氣和碳點燃之後就會產生二氧化碳,人與人的結束要取決於情感的性質,這才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化學反應。
同一個人的身上,有可能隻要看對方一眼就恨得牙癢癢,天性相斥;也有可能對方將自己渾身上下都摸了一個遍也沒有任何感覺,形同陌路;還有可能僅僅隻是手指的一點觸碰就會如同火焰燃燒起來一般,迸發火花。娜塔莉-波特曼和埃文-貝爾之間,就屬於最後一種情況。
當埃文-貝爾的手觸碰到娜塔莉-波特曼時,兩個人都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掌心和皮膚接觸時傳來的酥麻感,但兩個人都是敬業的演員,所以熟練地將波動的情緒融入了這一場表演之中,本來托馬斯和妮娜之間的關係就似乎是遊走在欲.望之間的秋千,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平衡點,總是在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危險中來回飄蕩。
娜塔莉-波特曼在埃文-貝爾的引導之下翩翩起舞,耳鬢廝磨、呼吸纏繞、眼神交換,兩個人皮膚與皮膚的每一次觸碰,都好像是一個著火點,將火焰在渾身上下全部點燃,但腦袋裏卻又必須保持冷靜,還記得妮娜與托馬斯這場戲的走向,這種電影與現實之間來回交錯的冰火兩重天,讓眼神都不由變得迷惘起來。
娜塔莉-波特曼是如此,埃文-貝爾也是如此。所以,當唇瓣與唇瓣接觸在一起時,呼吸頓時就變得急促起來,隱藏在唇瓣之下的激情隨時都要噴薄而出。托馬斯蠱惑地說到,“張開嘴,張開,張開”,同時也是埃文-貝爾誘.惑地說到,“張開嘴,張開,張開”,妮娜和娜塔莉-波特曼都不由自主張開了唇瓣。
娜塔莉-波特曼已經很難分清楚電影和現實了,雖然大腦裏殘存的理智還是指引著她繼續進行著表演。
最終還是埃文-貝爾努力控製住了腦海裏橫衝直撞的欲望,猛地一抽身,冷空氣的瞬間湧入,讓兩個人都找回了原本的理智,完成了這場戲的拍攝。
雖然這場戲是拍攝完成了,沒有NG,但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都知道,剛才他們的表現肯定都太過了,因為他們都有一度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楚電影和現實的界線,拍攝出來的畫麵肯定也無法讓人滿意。
兩個人整理了一下情緒,努力不要讓躲避對方視線的動作變得太過刻意,回到了監視器麵前看回放,果然並不如人意。
娜塔莉-波特曼太放了,眼神都迷茫了,不過這對於妮娜在這場戲的狀態還是十分契合的,隻是缺少了從生澀到熟練這個轉變的過度,稍顯生硬一些。而相對而言,埃文-貝爾的表現則更差勁一些,主要是因為這場戲裏托馬斯的領導者,他是掌控情緒變化節奏的人,責任更為重大,而埃文-貝爾也過於投入了,肢體也略顯僵硬,那種遊刃有餘的居高臨下感覺,不夠鮮明。
兩個人都沒有表現好的結果,就是讓這場戲看起來欲望的成分過於濃重,荷爾蒙的氣息幾乎都要撲麵而來了,雖然這就是這場戲本來要求的效果,但還是要誇張了。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現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們就好像看到了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在現場表演,有的人麵紅耳赤,有的人則興趣盎然。
拍攝過程中的化學反應是必要的,否則就沒有說服力,比如說“一天”就是如此。但是這種化學反應過於激烈的情況,實在是讓人臉紅心跳,現場工作人員都在想:埃文-貝爾不是和安妮-海瑟薇在一起嗎?那先是查理茲-塞隆,現在又是娜塔莉-波特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比起布萊克-萊弗利,查理茲-塞隆在“在雲端”裏和埃文-貝爾的對手戲表現顯然是更有化學反應的。雖然劇組成員跟隨埃文-貝爾那麼久了,但對於他的感情生活卻也沒有太多的探知,隻是私底下自己討論討論罷了。可即使如此,今天看到埃文-貝爾和娜塔莉-波特曼那幾乎要破表的激情,還是讓人心猿意馬,心中難免腹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