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子長生世第一
《史記太史公自序》因每人須備史記一部,故不抄錄。《漢書?司馬遷傳》僅錄班氏抄完自序以後之文。
《魏誌王肅傳》錄一段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按自乾嘉時,孔氏莊氏以來之今文說,王氏俱不采。此等今文說誠有極可笑者,然亦有不可易者。王君既挾此成見,則論《史記》直有所蔽,如“從孔安國問故”,“十歲讀古文”等,為之空證紛紜矣。
老子申韓列傳第三
老子者
《禮記曾子問》鄭注:“老聃者古壽考者之號也,與孔子同時。”老非氏非地,壽考者皆可稱之,如今北方稱“老頭子”。儋,聃,老萊子,三名混而為一,恐正由此稱之不為專名。
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
苦縣之名始於何時,不可知。苦邑未必始於秦漢,然苦縣之名容是秦滅楚為郡後改從秦製者也。楚稱九縣,仍是大名,郡縣未分小大。(郡即君之邑,七國時關東亦封君,楚初稱公如葉公,後亦稱君,如春申君。至於縣是否六國亦用之,待考。漢人書固有敘六國地稱縣者,然漢人每以當時之稱稱古,未可即據也。後來秦置守尉,郡存而君亡矣。
郡縣“縣附之義”乃封建之詞,而後來竟成與封建相對之製。)苦在漢屬淮陽,淮陽時為國,時為郡。東漢改為陳郡,蓋故陳地也。(見《漢書地理誌》陳分野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四十一年,即魯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陳湣公二十三年,楚滅陳,其年孔子卒。故如老子是楚人,則老子乃戰國人,不當與孔子同時,老子如與孔子同時,乃苦之老子,非楚人也。又漢人稱楚每括故楚諸郡,不專指彭城等七縣,太史公蓋以漢之楚稱加諸春秋末戰國初人耳。
姓李氏
案姓氏之別,在春秋末未泯,戰國末始大亂,說詳顧亭林《原姓篇》,論世本一節中當詳引之。太史公心中是敘說一春秋末人,而曰姓某氏,蓋姓氏之別,戰國漢儒多未察,太史公有所謂軒轅氏高陽氏者,自近儒考證學之精辨衡之,疏陋多矣。(《論語》稱夏曰夏後氏,稱殷曰殷人,蓋殷雖失王,有宋存焉,夏則無一線紹述立國,杞一別支而已,必當時列國大夫族氏中有自稱出自夏後者,遂有夏後氏之稱,固與夏氏甚不同義。如顧氏所考,王室國君均有姓無氏也。)
名耳,字伯陽,諡曰聃。
《史記誌疑》二十七:“案:老子是號,生即皓然,故號老子(見三國葛孝先《道德經序》),耳其名(《神仙傳》名重耳),聃其字(《呂覽》不二、重言兩篇作老耽),非字伯陽。字而曰諡者,讀若王褒賦諡為洞簫之諡,非諡法也(說在《孟嚐君傳》)。
蓋伯陽父乃周幽王大夫,見《國語》,不得以老子當之。又《墨子所染》、《呂氏春秋常染》並稱舜染於許由伯陽,則別一人,並非幽王時之伯陽父。
司馬子長生世第一
《史記太史公自序》因每人須備史記一部,故不抄錄。《漢書?司馬遷傳》僅錄班氏抄完自序以後之文。
《魏誌王肅傳》錄一段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按自乾嘉時,孔氏莊氏以來之今文說,王氏俱不采。此等今文說誠有極可笑者,然亦有不可易者。王君既挾此成見,則論《史記》直有所蔽,如“從孔安國問故”,“十歲讀古文”等,為之空證紛紜矣。
老子申韓列傳第三
老子者
《禮記曾子問》鄭注:“老聃者古壽考者之號也,與孔子同時。”老非氏非地,壽考者皆可稱之,如今北方稱“老頭子”。儋,聃,老萊子,三名混而為一,恐正由此稱之不為專名。
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
苦縣之名始於何時,不可知。苦邑未必始於秦漢,然苦縣之名容是秦滅楚為郡後改從秦製者也。楚稱九縣,仍是大名,郡縣未分小大。(郡即君之邑,七國時關東亦封君,楚初稱公如葉公,後亦稱君,如春申君。至於縣是否六國亦用之,待考。漢人書固有敘六國地稱縣者,然漢人每以當時之稱稱古,未可即據也。後來秦置守尉,郡存而君亡矣。
郡縣“縣附之義”乃封建之詞,而後來竟成與封建相對之製。)苦在漢屬淮陽,淮陽時為國,時為郡。東漢改為陳郡,蓋故陳地也。(見《漢書地理誌》陳分野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四十一年,即魯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陳湣公二十三年,楚滅陳,其年孔子卒。故如老子是楚人,則老子乃戰國人,不當與孔子同時,老子如與孔子同時,乃苦之老子,非楚人也。又漢人稱楚每括故楚諸郡,不專指彭城等七縣,太史公蓋以漢之楚稱加諸春秋末戰國初人耳。
姓李氏
案姓氏之別,在春秋末未泯,戰國末始大亂,說詳顧亭林《原姓篇》,論世本一節中當詳引之。太史公心中是敘說一春秋末人,而曰姓某氏,蓋姓氏之別,戰國漢儒多未察,太史公有所謂軒轅氏高陽氏者,自近儒考證學之精辨衡之,疏陋多矣。(《論語》稱夏曰夏後氏,稱殷曰殷人,蓋殷雖失王,有宋存焉,夏則無一線紹述立國,杞一別支而已,必當時列國大夫族氏中有自稱出自夏後者,遂有夏後氏之稱,固與夏氏甚不同義。如顧氏所考,王室國君均有姓無氏也。)
名耳,字伯陽,諡曰聃。
《史記誌疑》二十七:“案:老子是號,生即皓然,故號老子(見三國葛孝先《道德經序》),耳其名(《神仙傳》名重耳),聃其字(《呂覽》不二、重言兩篇作老耽),非字伯陽。字而曰諡者,讀若王褒賦諡為洞簫之諡,非諡法也(說在《孟嚐君傳》)。
蓋伯陽父乃周幽王大夫,見《國語》,不得以老子當之。又《墨子所染》、《呂氏春秋常染》並稱舜染於許由伯陽,則別一人,並非幽王時之伯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