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比薩大教堂(1 / 2)

科學家伽利略1564年誕生於比薩,從小就有廣泛的興趣,17歲進入比薩大學就讀,25歲就在該校任教。他曾研究出第一台放大33倍的望遠鏡,以此觀察天體,獲得很多新發現。人們讚譽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據說1583年,19歲的伽利略在這裏做禮拜時,觀察到堂中的青銅吊燈地來回擺動具有周期性。由於這一發現,伽利略提出了擺動原理,導致後人發明了鍾擺,今天我們使用的精確到秒的時鍾,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製造的。為了紀念這位大科學家,人們把至今仍高懸在教堂中央拱頂下的青銅大吊燈稱為“伽利略吊燈”。

通體用白大理石建成的比薩斜塔是比薩大教堂的一座鍾樓,位於主教堂的後麵,它是意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遺產,是世界建築曆史的奇跡。

據銘文記載比薩斜塔建造時間是在1063年比薩人打敗撒拉森人的巴勒莫海戰後100年的1174年開始動工的,於1350年竣工。因比薩古時所使用的曆法比公曆早一年,所以比薩斜塔的始建年實際上應為1173年。據說比薩斜塔是用比薩艦隊運來的六艘戰利品建成的。

當年,建造比薩斜塔的第一位建築師是皮薩諾家族的博南諾·皮薩諾和因斯布魯克城的威廉,據說這座白色大理石塔樓是比薩大教堂一組建築中屬於第3期的工程。原設計為8層,高56米,塔身牆壁底部厚約4米,頂部厚2米餘,塔體總重量達1.42萬噸。底層有圓柱15根,中間六層各31根,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塔頂的鍾樓上還有7個鍾,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由於比薩位於阿爾諾河下遊的衝積平原,土質疏鬆,承受不住石塔的重壓,動工後12年,第三層剛建成,負責這項工程的建築師博南諾·皮薩諾就發現塔身已開始傾斜,於是不得不停工。80年後,才由另一位著名建築師迪·西摩納接手繼續建造,建至第七層時,他曾經設法修正塔身傾斜度,但收效甚微。於是他開始對斜塔進行科學測量,發現這座平頂圓塔從北邊測高達56.7米,從南邊測隻有55.8米,相差近1米。並證實了它的傾斜度以每年一毫米的速度在繼續增加。

多年來為了不使斜塔倒塌,科學家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挽救。

1284年,西摩內去世,塔的建造再度延擱。直到1350年,才由責任工程師托馬索·皮薩諾完成全部工程。他曾加以測量計算,證實該塔雖然傾斜,尚無倒塌的危險,使工程繼續按原設計繼續施工,並加蓋了塔最高一層,還把這一層做了矯正,將下陷的一邊層高加大,以資補救,但始終沒能使斜塔扶正並且沉陷得更厲害,最後還是在傾斜狀態下於1350年建成。建成後的斜塔內有螺旋狀樓梯294級,盤旋而上直達塔頂。當時的鍾樓的頂部已偏離中心垂直線達2米,從表麵上看已是危在旦夕,600多年來,鍾樓繼續慢慢傾斜,但斜塔始終傾而不倒,致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

科學家伽利略1564年誕生於比薩,從小就有廣泛的興趣,17歲進入比薩大學就讀,25歲就在該校任教。他曾研究出第一台放大33倍的望遠鏡,以此觀察天體,獲得很多新發現。人們讚譽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據說1583年,19歲的伽利略在這裏做禮拜時,觀察到堂中的青銅吊燈地來回擺動具有周期性。由於這一發現,伽利略提出了擺動原理,導致後人發明了鍾擺,今天我們使用的精確到秒的時鍾,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製造的。為了紀念這位大科學家,人們把至今仍高懸在教堂中央拱頂下的青銅大吊燈稱為“伽利略吊燈”。

通體用白大理石建成的比薩斜塔是比薩大教堂的一座鍾樓,位於主教堂的後麵,它是意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遺產,是世界建築曆史的奇跡。

據銘文記載比薩斜塔建造時間是在1063年比薩人打敗撒拉森人的巴勒莫海戰後100年的1174年開始動工的,於1350年竣工。因比薩古時所使用的曆法比公曆早一年,所以比薩斜塔的始建年實際上應為1173年。據說比薩斜塔是用比薩艦隊運來的六艘戰利品建成的。

當年,建造比薩斜塔的第一位建築師是皮薩諾家族的博南諾·皮薩諾和因斯布魯克城的威廉,據說這座白色大理石塔樓是比薩大教堂一組建築中屬於第3期的工程。原設計為8層,高56米,塔身牆壁底部厚約4米,頂部厚2米餘,塔體總重量達1.42萬噸。底層有圓柱15根,中間六層各31根,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塔頂的鍾樓上還有7個鍾,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