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借糧,借糧,借的是命啊(1 / 2)

仁縣縣令落在後麵吃灰,看此情形說出四個連他自己都搞不明白的字:“官耶,匪耶?”

管他呢?他是上峰,隨他怎麼幹?先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緊,一回到衙署,仁縣縣令就叫來了縣丞,還有縣尉商議此事,結果商議來商議去決定還是上報,讓上麵的人去頭痛吧!

幾個書辦具了條陳,詳細地寫了借糧事由,縣城的三個大人物各自簽了大名,封了火漆,一騎快馬十萬火急地從仁縣出發了。

仁縣的事暫且不按下,話說這個古州刺史又轉道來到了酸縣,他向酸縣的縣令要糧來了。

這回刺史變得更加的幹脆,從頭到尾都沒超過三句話,第一句,我來借糧來了。第二句是不借我就征。第三句就是不給征我就罷你的職,強行打開官倉。

這個酸縣的縣令我倒是記得他的姓,他姓狄,很少見的姓,所以映像比較深刻,這個狄縣令是新科狀元出身,寫得一手好文章,頭腦也是機靈的,麵對強橫的長官,他自知自已遠遠不能跟對方的五百軍士抗衡,眼珠子一轉,答應得也是相當的痛快,隻叫這個上官給自己打了張欠條,就把糧倉的大門打開了。

刺史難得見到這麼一個識趣的下屬,心情大悅,拍著狄縣令的肩膀說,小夥子,好好幹,有前途啊!

刺史照樣取了三千石然後拍拍屁股走了。

狄縣令也是一頭載進了公署,很快一篇實用文章一揮而就,連同刺史大人的借條一同裝入了一個信封,不一會兒,一騎快馬同樣十萬火急地往古州方向趕去。

古州刺史在義縣和吳縣的借糧食之舉就沒有這般的順利了,那兩個縣令都是有些原則的迂夫子,他們搬出李世民的過去的詔書說聖上說的,這人口和糧食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古州刺史好說歹說都動搖不了這兩個下屬的心誌,後麵他惱了,叫身邊的軍漢強行脫了這兩老頭的褲子,各自打了十幾重棍,其中義縣縣令當場就服軟了,送上了三千石糧食,當場寫了封急信,發到古州的司馬,別駕處,然後回家關上房門,把那隻有世家子弟才能經常看見的四書五經一把火燒了,捧了一本神魔小說看得津津有味,好幾天不去縣衙辦公了。

吳縣縣令脖子最硬,在挨了十幾重棍後,還在兀自地跟這上鋒搞對抗,刺史大人說,曆史上我隻聽說劉秀手下有個強項令,想學他,老夫就成全你,話沒說完,一把鋼刀架在了這個縣令的脖子上,這個時候,吳縣縣令撲通一聲跪拜在地,交了印信,官也不做了,回家躺在床上不起,他老人家生病了,一應事務交給縣丞來打理,苦了這二把手了!

刺史同樣也在這兩縣取了三千石糧食走人,他沒時間去照顧他人的情緒,他自己還鬱悶呢?誰照顧過他?

話說,這一天,古州的司馬和別駕可真夠幸運的,一天之內,收到四封內容大致相同的書信,說的都是刺史大人借糧食的事情,裏麵的事實是不容懷疑的,兩人都是一喜,一合計,決定分為兩步走:第一就是按照正常程序逐級上報,第二就是兩人各自掏腰包啟用快速通道,聖上可以迅速地得知,這是一個國家的通訊機密,隻有為數不多的特定人知道。

仁縣縣令落在後麵吃灰,看此情形說出四個連他自己都搞不明白的字:“官耶,匪耶?”

管他呢?他是上峰,隨他怎麼幹?先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緊,一回到衙署,仁縣縣令就叫來了縣丞,還有縣尉商議此事,結果商議來商議去決定還是上報,讓上麵的人去頭痛吧!

幾個書辦具了條陳,詳細地寫了借糧事由,縣城的三個大人物各自簽了大名,封了火漆,一騎快馬十萬火急地從仁縣出發了。

仁縣的事暫且不按下,話說這個古州刺史又轉道來到了酸縣,他向酸縣的縣令要糧來了。

這回刺史變得更加的幹脆,從頭到尾都沒超過三句話,第一句,我來借糧來了。第二句是不借我就征。第三句就是不給征我就罷你的職,強行打開官倉。

這個酸縣的縣令我倒是記得他的姓,他姓狄,很少見的姓,所以映像比較深刻,這個狄縣令是新科狀元出身,寫得一手好文章,頭腦也是機靈的,麵對強橫的長官,他自知自已遠遠不能跟對方的五百軍士抗衡,眼珠子一轉,答應得也是相當的痛快,隻叫這個上官給自己打了張欠條,就把糧倉的大門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