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來了個媒人,在田裏與我外祖父會見,雄辯滔滔地向他替我父親要他大女兒的庚帖(譯者按:胡先生《我的母親的訂婚》一章裏麵,用的是“八字”二字,英文係Birth date paper,故譯庚帖似較貼切)。我外祖父答應回去和家裏商量。但是到他在晚上把所提的話對他的妻子說了,她就大生氣。她說:“不行!把我女兒嫁給一個大她三十歲的人,你真想得起?況且他的兒女也有年紀比我們女兒還大的!還有一層,人家自然要說我們嫁女兒給一個老官,是為了錢財體麵而把她犧牲的。”於是這一對老夫妻吵了一場。後來做父親的說:“我們問問女兒自己。說來說去,這到底是她自己的事。”
到這個問題對我母親提了出來,她不肯開口。中國女子遇到同類的情形常是這樣的。但她心裏卻在深思沉想。嫁與中年喪偶、兼有成年兒女的人做填房,送給女家的聘金財禮比一般婚媾卻要重得多。這點於她父親蓋房子的計劃將大有幫助。況她以前又是見過我父親的,知道他為全縣人所敬重。她愛慕他,願意嫁他,為的半是英雄崇拜的意識,但大半卻是想望幫助勞苦的父親的孝思。所以到她給父母逼著答話,她就堅決地說:“隻要你們倆都說他是好人,請你們倆作主。男人家四十七歲也不能算是老。”我外祖父聽了,歎了一口氣,我外祖母可氣地跳起來,忿忿地說:“好嗬!你想做官太太了!好罷,聽你情願罷!”
三
我母親於1889年結婚,時年十七,我則生在1891年12月。我父歿於1895年,留下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我父棄世,我母便做了一個有許多成年兒女的大家庭的家長。中國做後母的地位是十分困難的,她的生活自此時起,自是一個長時間的含辛茹苦。
我母親最大的稟賦就是容忍。中國史書記載唐朝有個皇帝垂詢張公儀那位家長,問他家以什麼道理能九世同居而不分離拆散。那位老人家因過於衰邁,難以口述,請準用筆寫出回答。他就寫了一百個“忍”字。中國道德家時常舉出“百忍”的故事為家庭生活最好的例子,但他們似乎沒有一個曾覺察到許多苦惱、傾軋、壓迫和不平,使容忍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事情。
那班接腳媳婦凶惡不善的感情,利如鋒刃的話語,含有敵意的嘴臉,我母親事事都耐心容忍。她有時忍到不可再忍,這才早上不起床,柔聲大哭,哭她早喪丈夫,她從不開罪她的媳婦,也不提開罪的那件事。但是這些眼淚,每次都有神秘莫測的效果。我總聽得有一位嫂嫂的房門開了,和一個婦人的腳步聲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她轉來敲我們房門了。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給我的母親,勸她止哭。母親接了茶碗,受了她不出聲的認錯。然後家裏又太平清靜得個把月。
隨後來了個媒人,在田裏與我外祖父會見,雄辯滔滔地向他替我父親要他大女兒的庚帖(譯者按:胡先生《我的母親的訂婚》一章裏麵,用的是“八字”二字,英文係Birth date paper,故譯庚帖似較貼切)。我外祖父答應回去和家裏商量。但是到他在晚上把所提的話對他的妻子說了,她就大生氣。她說:“不行!把我女兒嫁給一個大她三十歲的人,你真想得起?況且他的兒女也有年紀比我們女兒還大的!還有一層,人家自然要說我們嫁女兒給一個老官,是為了錢財體麵而把她犧牲的。”於是這一對老夫妻吵了一場。後來做父親的說:“我們問問女兒自己。說來說去,這到底是她自己的事。”
到這個問題對我母親提了出來,她不肯開口。中國女子遇到同類的情形常是這樣的。但她心裏卻在深思沉想。嫁與中年喪偶、兼有成年兒女的人做填房,送給女家的聘金財禮比一般婚媾卻要重得多。這點於她父親蓋房子的計劃將大有幫助。況她以前又是見過我父親的,知道他為全縣人所敬重。她愛慕他,願意嫁他,為的半是英雄崇拜的意識,但大半卻是想望幫助勞苦的父親的孝思。所以到她給父母逼著答話,她就堅決地說:“隻要你們倆都說他是好人,請你們倆作主。男人家四十七歲也不能算是老。”我外祖父聽了,歎了一口氣,我外祖母可氣地跳起來,忿忿地說:“好嗬!你想做官太太了!好罷,聽你情願罷!”
三
我母親於1889年結婚,時年十七,我則生在1891年12月。我父歿於1895年,留下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我父棄世,我母便做了一個有許多成年兒女的大家庭的家長。中國做後母的地位是十分困難的,她的生活自此時起,自是一個長時間的含辛茹苦。
我母親最大的稟賦就是容忍。中國史書記載唐朝有個皇帝垂詢張公儀那位家長,問他家以什麼道理能九世同居而不分離拆散。那位老人家因過於衰邁,難以口述,請準用筆寫出回答。他就寫了一百個“忍”字。中國道德家時常舉出“百忍”的故事為家庭生活最好的例子,但他們似乎沒有一個曾覺察到許多苦惱、傾軋、壓迫和不平,使容忍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事情。
那班接腳媳婦凶惡不善的感情,利如鋒刃的話語,含有敵意的嘴臉,我母親事事都耐心容忍。她有時忍到不可再忍,這才早上不起床,柔聲大哭,哭她早喪丈夫,她從不開罪她的媳婦,也不提開罪的那件事。但是這些眼淚,每次都有神秘莫測的效果。我總聽得有一位嫂嫂的房門開了,和一個婦人的腳步聲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她轉來敲我們房門了。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給我的母親,勸她止哭。母親接了茶碗,受了她不出聲的認錯。然後家裏又太平清靜得個把月。
我母親雖則並不知書識字,卻把她的全副希望放在我的教育上。我是一個早慧的小孩,不滿三歲時,就已認了八百多字,都是我父親每天用紅箋方塊教我的。我才滿三歲零點,便在學堂裏念書。我當時是個多病的小孩,沒有攙扶,不能跨一個六英寸高的門檻。但我比學堂裏所有別的學生都能讀能記些。我從不跟著村中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更因我缺少遊戲,我五歲時就得了“先生”的綽號。十五年後,我在康奈耳大學讀二年級時,也同是為了這個弱點,而被了Doc(譯者按:即Doctor縮讀,音與dog同,故用作諧稱。)的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