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1 / 1)

國寶年代:元代

國寶規格:縱31.8 厘米,橫51.4 厘米。

國寶地位:中國十大傳世名i 畫之一,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國寶藏地:浙江省博物館。

作者介紹:黃公望(1269年—1354 年),字子久,號一峰,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繪畫史上有很大的影響。黃公望精通音律,擅長詩詞書法,少年有誌,青年有為,中年時命運發生了轉折,受人牽連而入獄,飽嚐磨難。50 歲後隱居在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開始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曆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傳世經曆:《富春山居圖》在清朝順治年間被火燒成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剩山圖》縱31.8 厘米,橫51.4 厘米;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 厘米,橫636.9 厘米。

國寶鑒賞:《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畫麵峰巒疊嶂,鬆石挺秀,沙汀村舍,雲山煙樹,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富春江浩渺連綿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畫家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黃公望的作品大多消失在曆史的洪流中,存世不多,而《富春山居圖》是存世作品之冠。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畫家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於至正七年(1347 年),這年畫家已經快80 歲了,根據畫中文字的表述,可知他為了完成這幅畫,僅僅觀察、揣摩就花費了三四年的時光。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