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小弟濤頓 七月十五日泐

並有弟所鐫章數枚並呈。

十一

(一八九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天津)

啟者,前寄上第十號信一函,諒必早登台閱矣。謹將近日新聞開列於左呈覽。

津門水勢至今因連日晴明,是以平漕日見其落。張杏田前患瘧疾,至今已愈月餘。至昨日又因心中不暢,煩家兄看脈,雲係暑熱。從此回家,至今日未知好否,並未曾上鋪。

弟昨又刻圖章數塊,奉上祈哂政,為幸。再並有貓部賀節信一函。王含墨令侄曾孫訃帖信一函,均祈收下為禱。別無可報。即請耀廷大五哥旅祺並賀節喜,不另。

愚如弟濤頓

再前托買圖章並鐵筆二事,千萬別忘,又及。

附呈:賀節禧

耀翁五先生大人台下:

久暌芝顏,時深縈念。際此金風滌暑,玉露橫秋,想必旅祺安善,福祉吉祥。為慰。鄙等碌碌如常,魚魚自守。肅箋敬賀節禧,隻請

鉤安。不一。

名正肅

十二

(一八九六年九月五日,天津)

前廿一日寄上第十一號信一函,並有貓部賀節、王含墨訃帖信二件。諒必早登台閱矣。謹將近日新聞列左。

張杏田病勢已愈,於昨日已經上鋪。祈無容掛念,為要。王含墨令侄曾孫之訃帖,想已收到,祈無容送禮,弟已代閣下送上呢幛一軸,紋銀四兩。伊將呢幛收下,將紋銀璧回,並有謝帖一紙奉上,祈查收為要。再昨弟又刻圖章數塊,印在紙上,祈哂正,是幸。別無可報。此致耀照,並詢大安。不另。

弟濤頓 七月廿八

十三

(一八九六年九月十一日,天津)

本月初四,接到第五號手示,均以捧讀矣。謹將近日新聞列左。

前初三午後一點鍾,大雷大雨間,又加以核桃大冰雹,甚屬利害。至三點,雹雨俱止,而雷聲猶然盈耳。至晚八點鍾,雷聲初息,而頃刻大雨傾盆。至今日早六點鍾方止,居然雲開霧散矣。按李鴻章兄至九月初間,可以來津。王文韶兄降三級留任。其間原故,不得其詳。再弟聞閣下不日來津。如來時,路過都門,千萬與弟捎鐵筆數枝、古帖數部、圖章數塊。要緊要緊,別忘別忘,非此不可。弟昨又鐫圖章數塊,印在紙上,呈覽,祈哂政為要。別無可報。此請升安。餘惟朗照不備。

如小弟濤頓 八月初五日泐

再,祈捎鼠牙刀一枝。又及。

十四

(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日,天津)

耀廷我五仁哥大人如見:

別來屈指,已度中秋,遙憶芝輝,曷勝盼想。前寄上第十三號信一函,諒必早登台閱。謹將近日新聞列左,以供賜覽。

中秋色減

本月十四日晚,忽雲光黯合,雷聲隱隱。頃刻大雨如注,至十五日早寅刻方止。一切賣瓜果者,未免減色矣。至巳刻雲開霧散,紅日東升,雖天氣晴明乎而已,道路泥濘矣。

寒暖不均

津門自前月初旬甚熱,至中下旬甚涼,至本月初旬又微暖,至今十四日雨後又甚涼。我輩皆宜穿夾襖夾坎肩之類,夜間皆用棉被兩床方可,不然則恐瀉腹矣。

持螯美趣

津門自月之初旬以來,螃蟹甚肥,至今日如鍾口大者,製津蚨二文,價可謂廉之極矣。持螯酌酒,何樂如之,可謂美趣矣。

隨緣雜記

弟茲又鐫圖章數塊,奉上。祈嘉仲諸友用哂正為要。並有王含墨致函,祈自檢收。別無可報。

專此敬候

升褀。

餘維惠照不一。

弟濤頓 八月十八日泐

十五

(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天津)

(正文缺)

再,本月廿二日乃王含墨壽誕,弟謹代閣下送去肉麵酒燭點心,摹本壽幛。伊將點心幛子璧回,收下四色。外有謝帖、酬客帖並呈台覽。外有錢帖二十文,並祈查收。

十六

(一八九六年,天津)

久未晤麵,甚想。前聞閣下患腿疾,理宜到府問候;奈因事務匆匆,是以未克如願。茲送上鮮貨數色,區區微意,望祈察收。此請

耀廷我哥大人安

弟李下頓首

十七

(一八九六年,天津)

耀廷五哥大人足下:

梅雨翁雖身體健壯,奈年已七十餘矣。梅小岩令正至今猶未出殯,俟梅雨翁回津,再行發引。噫,外店之事,豈一旦夕之功所可成哉!梅雨翁之回津,幾無日矣,可勝歎哉!

茲有弟近日所刻圖章數塊,祈哂政為盼。此請旅安。不另。

如小弟李文濤頓首

十八

(一八九九年秋,上海)

耀廷五哥仁兄大人足下:

久違雅教,抱歉無地。近稔履祉安燕,闔第吉羊。定符鄙祝。呈去靜岩先生冊頁五冊,望哂收。想吾哥博雅好古,諒不至以之覆瓿也。今冬仍擬出《瓦研題辭》一書,印成當再奉鑒。印譜之事,工程繁瑣,今年想又不能湊成矣。然至遲約在明春,當定出書。至於蓋印圖章一事,尤須寄津求執事代辦。緣滬地實無其人。至其詳細,俟斟酌妥善,當再奉聞。此頌

升祺

小弟惜霜拜白

此上兩印皆弟近日新刻者。又啟。

十九

(一九〇六年一月日本沼津)

沼津,日本東海道之名勝地。郊外多鬆柏,因名其地曰千本鬆原。有山聳於前,曰愛鷹山。崗中黃綠色為稻田之將熟者。田與山之間有白光一線,即海之一部分也。乙巳十一月用西洋水彩畫法寫生。奉月亭老哥大畫伯一笑。

弟哀 時客日本

致海上同人

(一)

敬啟者:

鄙人於十九日入學。如蒙諸君惠賜函件,如嫌寄徐家彙不便,請徑交四馬路一品香對過惠福裏選報館趙彝初先生收,轉交可也。

李漱筒白

(原刊於上海《春江花月報》1901年8月20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初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