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上的東西自然比平安大集上的全乎,老袁氏想著家裏,就又往糧油鋪去買了些糙米和粗鹽。
豆油家裏還有好些,暫時就不買了。
買好了這些,時候也不早了,不耽擱,祖孫倆就趕緊往鎮口去,趕路回村。
周五斤每得半下午沒了貨拉才會回村,這個時候,自然是坐不了他的牛車的,所幸背上東西不重,走路回家也行。
走出不遠就下了官道走路,這樣又能快上兩刻鍾。
等回到家時,已經快申時了。
今日太累了,宋秋也不想再接著往山上去臉山菌了,灌了半碗涼開水,就坐下來休息。
就在灶屋裏,老袁氏將錢袋子拿出來,高興的和宋秋著今兒的進項。
“雞樅菌賣了七十五文,一背簍山菌賣了六十九文,背去的菜也賣了三十二文,可有不少呢!”
“坐牛車花了兩文,攤位費花了五文,吃麵四文,買布一共去了二十七文,買了五斤糙米和一斤鹽,花了三十五文,再把你張爺爺家的錢還了,加上昨兒的,阿秋你算算,咱還剩多少?”
宋秋聽著,很快就心算了出來,“今兒賣了一百七十六文錢,花了七十三文文,還剩一百零三文,刨除給張爺爺家的一百錢,加上咱昨兒的六十一文的進項,還能有六十四文呢!”
老袁氏聽著,點點頭,手裏也麻溜的將串在一起的一百個錢放到一邊,剩下的銅板子悉數撥到了錢袋子裏。
“你張爺爺家的一百錢我一會兒就給他家送去,明兒吃席再送十文禮金,咱還剩五十四文呢,你舅公家的一百大錢也差不多了。”
“等還完了,多賣幾場山菌,就給你攢嫁妝了。”
宋秋今年已經十三了,他們這一片的風俗,十三已經可以開始親了,再多留姑娘兩年的,最多十七也得將姑娘嫁出去的,要不然,就是老姑娘了。
到攢嫁妝,宋秋聳了聳眉頭。
她前世二十六還沒嫁人呢,這才十三,哪跟哪兒呢,她想她一點都不急的。
但見她奶絮絮叨叨的,一心都是為她操持,就沒有什麼了。
歇夠腳了,老袁氏攥著一串錢往隔壁張家去。
老鄧氏正在堂屋裏逗孫子,苗氏也要做些家裏活的,孩子一般都是老鄧氏在帶。
這是她最的一個孫子,養在跟前的,自然多疼幾分的。
“幾沒瞧著,石蛋兒這都會扶著凳子走了啊!”
老袁氏也逗了兩句,就將手裏的銅錢送了過去,“阿秋病這一場,真是多虧張老哥和嫂子你們倆了。”
“咱們幾十年的了,誰跟誰?你可別跟我客套,我這錢我也不急,你就不就手?不就手隨便哪個時候再還都行的。”老鄧氏見她還錢來了,立馬就道。
她這話可不是客套,張宋兩家,那本來就是沒得的,又是這麼近住著的。
“我咋會跟嫂子你客套?昨兒阿秋運氣好,撿了些雞樅菌,你也是看著的,今兒都賣了,這錢我正好就手,放著也是放著,先還了你也是一樣的。”老袁氏道。
老鄧氏聽著,這才沒多,將錢接了去,“你們家阿秋沒得,是個好的,她打我就喜歡她呢。”